世代劃分

主要特性

代表機型

第一代

此一時期的噴射戰機主要是爭取速度上的優勢。

特徵是二戰後發展的噴射引擎戰機,採用機頭進氣,因此在沒有機鼻雷達。

以機砲或是紅外線對空飛彈為主武裝,速度僅能達到亞音速。

第一代發展到後期階段,部分1930年代的技術與科技研究成果陸續的被運用,包括後掠翼、彈射椅、雷達測距儀等。同時外型設計也針對高速飛行進行改良,在戰術上也隨之改進。

中國:殲-2(中國仿MiG-15)、殲-5(中國仿MiG-17)等戰機,海軍使用的強-5(由殲-5發展成的攻擊機)

蘇聯:Yak-15MiG-9戰鬥機、MiG-15MiG-17戰鬥機

美國:F-80F-84F-86戰鬥機

英國:彗星戰鬥機、吸血鬼戰鬥機

法國:神秘式戰鬥機。

第二代

延續第一代強調速度,實用升限以及操作高度等方面,尤其是最大飛行速度從次音速,經過超音速,一直到兩馬赫的範圍。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後燃器在這個階段開始成為戰鬥機必要的裝備。

空氣動力領域相關的研究成果也逐漸廣泛採用。除了增加後掠翼的角度以外,三角翼與幾何可變翼是另外兩類新型態的高速飛行機翼設計。機身採用面積律的理論來設計,使得飛機能夠突破穿音速階段的阻力限制而成為超音速飛機。

雷達在第二代戰鬥機上開始普遍使用,空對空飛彈成為機炮的另外一種選擇。

美國:F-104F-100F-105F-111F-117等。

蘇聯:MiG-19MiG-21

中國:-6(中共仿MiG-19)與殲-7(中共仿MiG-21

第三代

大攻角薄機翼設計的高速氣動力設計被揚棄不受到青睞,三角翼和幾何可變機翼與後掠角度小於45度的梯形翼成為設計的主流。

發動機的輸出透過耐高溫特殊材料和冷卻技術而更上一層樓。

雷達與各類航電逐漸成熟與複雜化這個世代的戰機主要特徵,戰機多改用機鼻裝設的都卜勒雷達,能夠使用主動/半主動雷達導引對空飛彈,第三代戰鬥機將空對空飛彈作為標準武裝之一,戰鬥方式也開始以視距外交戰為主機鼻進氣口已經幾乎完全被放棄,以配合大型雷達天線的安裝需求。

受惠於各項系統的進步,尤其是雷達與航電的功能以及效能,使得第三代的戰鬥機開始趨向多任務,多用途的路線。

法國:幻象F1型戰鬥機、超級軍旗攻擊機。

以色列:F-21戰鬥機

美國:F-4F-5自由鬥士戰鬥機

日本:三菱F-1戰鬥機

中國:-7E/G型、-8、殲-12

蘇聯:MiG-25戰鬥機、Su-15Su-17TupolevTu-28

 

第四代及四代半

1970年代陸續服役,最大的特徵是戰機設計上轉而重視運動性能,只在必要時才需要高速,因此第四代戰鬥機放棄對高速,高翼負荷的設計追求,轉而擴展飛機在不同高度與速度下的運動性,運用新材料與技術開發的大推力渦輪扇發動機開始廣泛運用於第四代戰鬥機上,取代過去的渦輪噴射發動機。

新型發動機推力提升的同時降低燃料的消耗,使得體積較小的機型也有機會用有較長的航程。

第四代開始引入線傳飛控與靜不穩定的設計概念搭配,完全顛覆過去的氣動力設計方式和飛行控制機構,過去的機械式控制系統已經很少採用.由於線傳飛控能夠操控先天不穩定的氣動力設計,因此在戰機加上前翼的設計或是無尾翼,或是翼朣合一也不少

數位電腦成熟與超高速晶片的量產,將過去使用與顯示非常複雜的雷達改頭換面,以多樣化的圖形和文字顯示更多的資訊,提高飛行員的狀態意識。

座艙儀表大幅數位化,單色或者是彩色的陰極(CRT)或者是液晶(LCD)顯示螢幕取代以往的指針儀表,過去令人眼花撩亂的儀錶板被大小不同的方型螢幕所取代,抬頭顯示器與頭盔整合系統成為標準配備,飛行儀表電腦化,螢幕除了顯示被取代的儀表的資訊以外,還可以整合不同來源的訊息,利用重合或者是切換的方式提供,例如將彩色數位地圖與導航系統整合之後,可以在螢幕上顯示出目前飛機在地圖上的位置和附近的地形。

在座艙設計上也比較重視視野,採用泡型艙罩或者是類似的設計,讓飛行員能夠更有效的掌握週遭的狀況。

這世代的飛機由於推重比大,酬載量高,運動性能強,有很多戰機都能負擔全天候多功能的任務

俄羅斯:MiG29MiG35MiG31Su-27Su-30Su-33Su-34Su-35

美國:F-15F-16F-18

法國:幻象2000、陣風

日本:F-2

中國:殲-10-11、殲-15、殲-16、殲轟-7

中華民國:台灣:F-CK-1A/B經國(IDF經國號)

歐盟:颱風

瑞典:JAS39

 

 

 

 

 

 

 

 

 

 

 

 

 

 

 

 

 

 

 

 

 

 

 

 

 

四代半戰機:這一代戰機主要是指延續第四代的發展成果,作為第五代戰機全面服役前的過渡機種。雖說是過渡機種,但是性能與價格往往比第五代戰機來得有優勢。這一代戰機大約是以俄羅斯的側衛家族(蘇愷27升級版,蘇30,蘇33,蘇35,蘇37等)最為有名,相對於西方,則是延續第四代的機體進行性能改良的方案居多。

四代半:

美國:F16C/DF-15E型、F-18E/F

日本:F-2

俄羅斯:MiG-35

歐洲:颱風戰鬥機

法國:陣風戰鬥機

中國:殲-10B、殲-11B、殲-15、殲-16

台灣:F-CK-1C/DIDF雄鷹)

韓國:A-50

第五代

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一代戰鬥機,第五代戰鬥機在科技上與前一代最大的差異就是低可偵測性技術的全方位運用(暱蹤構型設計),在操控面上全採用線傳飛控,座艙儀表設計的更加簡潔與數位化。

美國:F-22猛禽戰鬥機、F-35

日本:ATD-X(心神)

南韓、印尼:KFX

印度:MCA

俄羅斯:蘇凱-57戰鬥機

俄羅斯、印度:T-50戰鬥機

中國:殲-20戰鬥機、殲-31戰鬥機

註:目前第五代戰機僅美國F22F35配屬服役中,而中國的殲20及殲31戰機亦開始配屬中國空軍,漸漸形成未來中共空軍主要戰力。

備註:

所謂的戰績世代通常分為兩種,美系與俄系。美國代數目前到達五代,俄系帶數為四代。(EX:F-22A在美系標準國家是五代,俄系是四代)台灣的目前主力戰機:F-16A/B 戰隼F-CK-1經國號M2000幻象2000,全部都是"美標四代機"俄標三代機。而F-CK-1A/B行進行翔展計劃後標準應為四代半機,F-16A/B型升級後標準應為四代加加機。

戰機世代的區分法並無一定的標準,主要的區分方式是以飛機的某些特定性能為區分標準,須注意的是,這種區分方式與飛機的出廠年份無關,未必是比較新的飛機就比較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