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雲遊記-金門三日行(第二日)

 

 108年4月15日

昨晚住的地方是金門珠山聚落的茱碧樓民宿,昨天進住的時候因為已經是晚上,所以並沒有看到珠山聚落的美景,但一早起來俯瞰聚落,這才發現金門聚落之美。珠山位在金門本島的西南方、環島西路起點,這裡是一個薛氏單姓聚落,薛氏祖先在元朝由廈門薛嶺前來定居,至今已經有650年歷史。清麗的色彩是步入珠山聚落的第一印象,聚落四周高地環繞,中有大潭,呈「四水歸塘」的風水吉穴,整個聚落以宗祠為中心向兩邊拓展,環繞著大潭而建,古老磚牆的赭紅與清澄潭水的沉綠相互輝映,成一幕美好景象。登上珠山公園散步遠眺,或靜靜觀賞老房子上的磚雕和交趾陶藝的精緻,都是珠山聚落不可錯過的精彩景色。不過因為時間的關係,一早就要趕行程下午準備去小金門,所以簡單在聚落逛了一小圈,我們就回民宿享用早餐並等待遊覽車的接駁準備今天的行程。

由民宿三樓往下俯瞰珠山聚落的美景

昨天住的民宿茱碧樓

荒廢老屋前長滿桑甚的桑樹

  

聚落中間的大水潭,據說金門因為缺水,故聚落通常會在聚落中間挖個大水塘以應民生所需

聚落大潭旁的八二三勝利紀念碑

聚落附近民宿的指標

附近有好幾家閩式建築的風格的民宿看起來很有特色

兒子漫步在聚落裡的小徑

 ■金門水產實驗所
金門水產實驗所前為金門縣農業試驗所附設之水產站,成立於民國五十七年,民國六十九年擴編為『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從事經濟魚、貝類繁養殖試驗、魚病防治、海洋資源、生態環境調查、漁業基礎科學研究、水產食品之研發及漁業技術輔導諮詢服務等工作。園區內設有金門縣水族教育展示館,陳列產於金門縣境海域的海洋生物標本及傳統養殖模型,還有小型的魚類,及鎮館之寶為有活化石之稱的「鱟」,又稱為「鴛鴦魚」等動物供參觀。今天在實驗所內主要參觀的東西就是鱟,這種生物早在四億年前就己經生活在海洋裡,較人類有著更長久的歷史,但近幾十年來鱟分布的地區越來越窄,數量越來越少,與環境大肆開發破壞有關。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雖然外表和三葉蟲形態接近,但並非近親,鱟屬螯肢亞門,三葉蟲屬三葉蟲亞門。人們曾發現了距今5億年前的鱟化石。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大都進化或者滅絕,而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樣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鱟享「海底鴛鴦」之美稱。從前台灣西部的沙灘有許多鱟,如今覓不可得;澎湖三十年前也有很多,現今也只是偶爾一見,如今祗有在金門可以找得到鱟的蹤跡,益顯現出鱟的珍貴與金門生態之美,未來如何推廣鱟魚的生態保育工作顯得格外重要。

金門水產實驗所


養殖池裡面的鱟,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通常肥大的雌鱟會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故鱟享「鴛鴦魚」之美稱

水產實驗所的鱟生態文化館


一歲的鱟,非常的小,不注意還以為是鱗片,看不出是鱟


館內對鱟的解說


館內還有一些其他小型水族展示

■金門慈湖三角堡
看完了水產所的鱟之後,接著我們到金門慈湖三角堡。慈湖三角堡位於金門西北角海岸,站在海邊遠眺過去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對岸廈門的高樓天際線,碉堡四周挖掘了壕溝作為防護,海灘邊使用鐵絲網圍成雷區,在戰時可防止敵人更進一步。三角堡具有堅固的造型和迷彩外觀,堡裡是駐軍住宿和執行任務的生活區。在碉堡的三個角上均設有瞭望哨與射口,堡上也設有哨站。因為離廈門很近,所以在戰時這裡是一個重要哨點。現在已經不打仗了,讓這個哨點的軍事用途式微,反而轉型成觀海、看夕陽、甚至賞鳥的所在,原本的碉堡也開始有店家進駐販賣咖啡。在周圍附近還可以看到海岸上的反登陸樁、報廢的戰車等軍事遺跡。

碉堡因呈三角形,故名三角堡,在碉堡的三個角上均設有瞭望哨與射口可供防禦及警戒

機槍堡的射口

三角堡的外觀


三角堡海灘放置供展示之用的已報廢戰車

早期供心戰喊話使用的大喇叭,可惜的是這東西已有許多地方鏽蝕破損,甚至出現雜草,感覺金門縣觀光單位維護的很不用心
 

■北山古洋樓
參觀完三角堡後我們直接驅車前往古寧頭戰史館參觀,在到達戰史館前經過了一棟特別的建築「北山古洋樓」,北山古洋樓是座落在北山村的一西式二層樓古厝,金門許多的建築物都充滿故事,北山古洋樓創建人李金魚在菲律賓經營貿易有成,返鄉建造這棟雙層大洋樓,洋樓位於路口要衝,正當北海岸進入北山聚落的入口,後方可與海岸相呼應,左轉經林厝可前進安岐,這裡不僅地勢高,視線良好,是很好的制高點,古寧頭戰役時,一度遭共軍佔領淪為指揮所。這棟洋樓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在當年的古寧頭戰役洋樓曾淪為流竄共軍的指揮所,當時國共兩軍在林厝、南北山村落間進行巷戰,後共軍與逐屋掃蕩的國軍短兵交接,因這間北山古洋樓為來犯共軍的臨時指揮所,在國軍展開全村逐屋掃蕩時,洋樓中的兩百多位共軍全數被國軍殲滅,當時雙方短兵相接戰況慘烈,這可由洋樓牆垣上所遺留的彈痕看出。因當時駐守洋樓內的共軍死傷無數,因此此樓也充滿許多靈異的傳說,成為當地有名鬼屋,而當地人對此處也是敬而遠之不太敢靠近,不過我們這次只是坐車經過,並沒有下去實際參觀,實在有點可惜。

 

四面都是彈孔的北山古洋樓

洋樓四周窗戶除了少數幾面外均被磚頭封死,不知是不是為了當時防禦之用?

北山公車站

■古寧頭戰史館
古寧頭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一場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和金門戰役等。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第十兵團佔領廈門後,繼而佔領金門以北之石井、蓮河、大小嶝、澳頭等地。解放軍葉飛將屬下第32軍船隻分發給第28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大金門,但鑒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晚,終於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大金門。
10月25日凌晨0時30分左右,在古寧頭海灘拋錨的國軍戰車排3輛M5A1戰車成員,注意到海面上射出的紅色信號彈,以及大量機帆船和機槍攻擊;戰車組員於是進入戰鬥位置,發炮還擊,古寧頭戰役爆發。國軍66號戰車,因故障車頭朝向內陸,砲塔遂朝後轉向海灘,此時甫登車射手熊震球,因砲塔位置之故未能裝填高爆榴彈,反而取出裝填了一枚穿甲彈,又因熊震球誤觸砲塔地板腳擊發機構,於是66號戰車便朝船隻開了第一炮,精確命中的一艘大型機帆船主桅,即刻引燃帆布,照亮附近海面。參與古寧頭戰役的國軍戰車「金門之熊」M5A1,編號66,在戰場上發射第一發戰車砲,給予準備登陸灘頭解放軍迎頭痛擊,也開啟國軍「台海第一戰」勝利序幕,陳列於古寧頭戰史館。
長久以來,民間說法均指解放軍依計畫於10月25日潮汐的滿潮時刻(約清晨2點前後),要在金門島最窄的蜂腰處登陸,但因錯估海流、風向,以致全部在古寧頭海灘登陸。其實此說法並不正確,依據戰後被擄獲共軍登島計畫,原本登陸地點,就是要金門北海岸在東一點紅至西一點紅之間海灘,首日登陸的三個團部隊,除一個營於金門西部海灘登陸,大抵各單位均能如計畫預期登陸。但當日天亮後,隨即遭具有優勢的陸、空軍聯手絞殺。解放軍第一梯隊使用船隻無人隨船指揮返航,登陸後又逢落潮而擱淺,遭國軍空軍、海軍轟炸掃射,全部損失,致使第二梯隊無船航渡增援。除了第一波成功登陸之後,第一天起在金門島的解放軍便被孤立。在第一批登陸船隊潰敗後,解放軍第10兵團察覺戰況出乎預料於是下令緊急動員船隻,但只收集到裝載4個連兵力的船隻。由於國軍擁有海、空軍戰力遠勝於解放軍,因此解放軍無法在白天運兵,而是在當晚利用夜色掩護登岸;而一到白天戰區又遭國軍海空軍所宰制,無法增兵援助,以致第二梯隊援軍只能隔海興嘆。雙方血戰至10月28日下午,解放軍彈盡糧絕,第246團團長孫玉秀負傷後自盡,其餘被俘,金門島上戰鬥逐漸平息。
戰爭結束後,也開始了國、共雙方的長期對峙。1979年雙方砲擊止後,金門軍方便在古寧頭興建「古寧頭戰史館」。
古寧頭戰史館外觀是仿古城堡式的戰史館,兩旁擺置著當年參加古寧頭戰役的「金門之熊」M5A1戰車,室內陳列戰利品武器、作戰文件、作戰指揮官照片、12幅大型油畫重現當時景像等,為近代重大歷史的戰役紀錄下當時的場景。不過我覺得這裡是金門旅遊比較雷的地點,一個戰史館裡面的文物其實不多,而且呈現當時戰史景象的不是照片,而是12幅巨幅油畫,戰爭場景是畫出來的,而不是當時照片的真實呈現,有點讓我失望。

進入古寧頭戰史館前的反空降堡

古寧頭戰史館前大門

編號64號的金門之熊

古寧頭戰史館前的國軍奮勇直前的雕像

導遊說明當時古寧頭戰役經過

當時金門地區的國軍指揮體系圖

胡璉將軍照片

作戰檢討會當時22兵團司令官致詞

美造75公釐山砲

館內展示的油畫(上面這幅油畫的特別之處在於車頭,不管你在那個位置走去,車頭永遠面對你

在古寧頭之戰中,率領第十九軍第十四師四十二團反攻古寧頭時,遭遇解放軍砲火擊中陣亡,時年三十二歲。戰死時階級為中校代團長,中華民國政府追贈為上校。1976年,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夏超轉呈民意,由國防部核准追晉李光前為少將。

古寧頭大捷作戰要圖

古寧頭海灘上的反登陸樁(又名:軌條砦(砦,音義同「寨」),為金門海濱軍事阻絕措施,又稱之為「反登陸樁」。軌條砦,即將鐵軌軌條以四十五度斜角,置於混凝土方,再延海岸線佈防,目的為防止漲潮時,船隻靠岸登陸。)

出古寧頭戰史館外面的海灘

■金門鬍鬚伯麵線

參觀完古寧頭戰史館也差不多快中午了,導遊帶我們去買金門的特產之一「麵線」,麵線是金門流傳已久的古早味小吃,相傳乃由廈門傳入。金門麵線香、Q、不過鹹,麵線口感十分細緻而富有韌性。金門麵線具耐煮的特色,使金門的麵線吃起來比一般麵線更有嚼勁。比較有名的大概就是「鬍鬚伯」和「馬家麵線」這兩家吧!這次導遊帶我們去的是「鬍鬚伯」麵線,進去後老闆會請你吃一碗麵線,再配上他們自產的醬料,口味還算不錯,老闆說麵線只要煮30秒變煮熟,可是我覺得煮30秒似乎沒有煮透不是很熟,所以回家試煮大概一分鐘差不多。金門麵線其實在家裡附近超市也買得到,所以就不多介紹。吃完麵線接著吃完簡單的中餐後我們就接著下午的行程,另外準備前往小金門(烈嶼),我們晚上就住在小金門的民宿。

大家排隊等麵線吃

■文台寶塔

文台寶塔建於明洪武20年間(1387年)為明朝江夏侯周德興奉命抵禦倭寇屯戍浯洲(今金門)時,建造了三座寶塔,文臺寶塔便是三塔中碩果僅存的一座,其餘兩座在太武山、矛山及南磐山設置倒影、矛山及文臺三塔,做為航海地標,距今已有600多年。三塔中,倒影和矛山塔毀於近代天災和戰爭,而文臺寶塔為明代金門三塔碩果僅存的石塔,但於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也差點被燬,國軍為防範共軍以文台寶塔做為修正砲彈發射距離的標竿,曾要將寶塔炸毀,所幸五發雷管,僅有兩發引爆,古塔幸運逃過一劫。

文台寶塔位於金城鎮古城村南磐山嘯臥亭北側,是由花崗石條推砌而成的五層實心塔,塔高約二十餘公尺當時為航海指標,有點類似現在燈塔一樣功用。寶塔平面呈六角形,基座以上共分五層,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擔鎮以矛尖寶頂。頂層的塔檐下方刻有「奎星鰲舉」四個字,並且浮刻有魁星踢斗的圖象,據說是有辟邪鎮災之效,明百戶陳輝於明神宗萬曆35年西元1607年所鐫刻「文台寶塔」四字,古塔下方則有明朝地方官陳輝鐫刻的「湖海清平」(於萬曆丁末夏、西元1607年)及「碧海丹心」的字墨寶,亦有國畫大師張大千所題「國之金湯」(於民國57年),前國防部長黃杰所題「碧海丹心」(於民國57年),塔身在1965、1999年都分別進行整修。民國五十六年九月十九日,當時的國防部長蔣經國先生親赴文臺寶塔等地參觀,並做了多項指示,其中一項便是古塔勒石上加刻「歲寒松柏」四字,古語道:「歲寒知松柏,國亂顯忠臣」之意,於是當年十月,黨國大老趙恒惕便在附近的大石提上了「歲寒松柏」四個隸書大字。一九六五年十月間,當時的總統蔣中正到金門視察防務,在作軍事和政治多項指示中,特別提到文台寶台的道路環境應予整修,並重劃土地,使成為風景區,奠定了今天的規模,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九日經由內政部公告為第二級古蹟,一九九九年金門縣政府再度斥資整修,連同比鄰的第二級古蹟虛江嘯臥碣群及金門城,成為遊客探索明代金門風采的景點。不過我個人覺得在寶塔基石上刻了太多字,感覺就像遊客亂刻「某某到此一遊」一樣,反而顯得有些凌亂,破壞了寶塔原有的古典美,畢竟寶塔原本的功能是當作海上船隻指引的標的,題字反而是多餘的行為,其實也並無太大意義。

 

文台寶塔

比鄰文台寶塔的第二級古蹟虛江嘯臥碣群的巨石刻字

黨國大老趙恒惕在附近的大石提上了「歲寒松柏」四個隸書大字

寶塔附近的嘯臥亭

■水頭聚落

金門水頭聚落是來金門旅遊不能錯過的景點,金水國小、得月樓、洋樓、古厝都保存相當完整,讓人有種置身19世紀初的錯覺,不過這裡因為觀光客來太多,打擾到居民正常生活,所以聽說這裡的居民不太歡迎觀光客,所以來到這裡時請儘量保持安靜,不要太喧嘩造成居民困擾,水頭聚落是由很多幢閩式建築所組成,非常整齊。有些還有人居住,有些則是民宿。

水頭聚落是從清乾隆年間的傳統閩南式二落大厝,到清末、民國初年興築的洋樓群,不同時期的建築,形成水頭獨特的聚落風貌。高聳而立的老銃樓、黃輝煌洋樓、粉紅氣派的黃永遷兄弟洋樓…都很有特色。比較特別的就是這裡的老銃樓,名叫「得月樓」,取自「近水樓台先得月」,是水頭聚落裡最高的建築。得月樓建於公元1931年,是水頭聚落黃輝煌經商致富後,委請福建內地的匠師陳南安設計建造的一座高聳建物,也是當時水頭聚落最高的建築。得月樓建造時,正是金門地方治安最壞的時期,強盜登陸劫掠的事件層出不窮,而水頭聚落位在海邊,也是強盜上岸覬覦的對象,因此得月樓特意打造許多防禦工事:三、四樓的牆面有供架槍瞄準用的槍眼、屋頂女兒牆的垛口是為防禦使用,此外還有逃生密道,在緊急時刻帶領主人通往相鄰的番仔樓內;具機能性又不失美觀,讓得月樓曾獲得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聚落裡黃輝煌的洋樓是主要建築群,以前因為沿海海盜猖獗,像這樣的有錢人在造屋,都會把強盜因素考慮進去,例如這裡的銃樓(得月樓)、假厝、圍牆設計等,另外看看古時候有錢人的建築,裡面還有有錢人的澡堂,在現代人的觀點上看起來可能沒什麼特別感覺,可是在古代,有這樣的澡堂可是豪華的享受呀。離開黃輝煌洋樓的範圍,附近就是而前面看到外觀粉紅色的黃永遷兄弟洋樓,目前則是作為風獅爺文物坊。裏頭有賣咖啡、飲料、茶葉蛋和伴手禮,也是可以逛逛。若單以聚落來說,其實都是大同小異。但水頭這裡因為有得月樓、黃輝煌洋樓的搭配,讓整體顯得更有特色。

水頭聚落

大家在水頭聚落的得月樓前合影

得月樓(銃樓)

黃輝煌的洋樓

黃永遷、黃永鑿兄弟洋樓澡堂

水頭聚落的閩式建築

民國六十四年班超部隊蓋的指揮所

外觀粉紅色的黃永遷兄弟洋樓目前是風獅爺文物館(館前的毛澤東奶茶宣傳廣告)

風獅爺文物館前的風獅爺石雕

■烈嶼(小金門)

參觀完水頭聚落後緊接著就前往水頭碼頭搭船前往烈嶼(小金門)。烈嶼,又稱小金門,位於金門本島西南西方,居於金廈兩門之間烈嶼鄉,又稱小金門,位於金門本島西南西方,居於金廈兩門之間,位處於福建省東南隅的九龍江口外、廈門灣內,並包括大膽島、二膽島、三膽島、四膽島、五膽島、復興嶼、猛虎嶼、獅嶼等諸小島。屬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管轄。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島嶼僅0.5公里,在戰略位置上是「外島中的外島,前線中的前線」。山多平地少的烈嶼,總面積為14.8536平方公里,山巒多分布於東北方,地勢東北寬而高聳,西南狹而平緩,宛若「彪顧猛虎」之勢,再加上「扼制閩海,屏障金門」的地理位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烈嶼鄉共劃分為五村,分別為林湖村、上岐村、西口村、黃埔村、上林村等。

我們依舊是搭昨天大二膽巡航時旅行社的快艇,今天的風浪的確比昨天大很多,我很害怕會暈船,不過導遊說從水頭碼頭到小金門的航程大約只有十多分鐘而已,所以應該還好。果然小金門與金門本島的距離很近,加上船長開船很穩,所以很快的我們就到達小金門九宮碼頭,因為小金門的道路都不大,所以靠岸後是換旅行社的小車前往,我們上岸之後就在小金門的九宮碼頭等公司及民宿的小車來接我們繼續下午的旅程。

烈嶼九宮碼頭旅客服務中心

與家人在小金門九宮碼頭合影

■小金門勇士堡、鐵漢堡

下午小金門的行程大部分是參觀以前國軍駐守的幾個據點,第一個到的參觀地點是小金門的勇士堡。烈嶼鄉小金門是台灣政府最靠近大陸的據點,早年屬於軍事要地,三步一哨五步一崗,島上建設滿滿的碉堡要塞準備與來犯的敵人決一死戰,一直到了現在兩岸交流開放,昔日肅殺的軍事要塞現在多已開放為觀光景點,烈嶼鄉的勇士堡、鐵漢堡、將軍堡被稱為列嶼三堡,勇士堡與鐵漢堡相連,佔地超過4500平方公尺,是烈嶼鄉黃厝村重要軍事據點。

烈嶼三堡之一的勇士堡,占地面積廣闊,進出碉堡需要經過一座小橋,穿越三公尺深的壕溝與緩長的斜坡,在偽裝網之後就是寫著勇士堡字樣的大門,重重關卡足顯當時烈嶼處於最前線的緊繃氛圍。勇士堡共分為上下2層,上層主要為砲堡、中山室與寢室;地下部分則有8座機槍堡、4座彈藥庫、消防水池,最特別的是有一座戰車堡。勇士堡堡內還有綿延數百公尺的地下交通坑道,分別串連地面下主要軍事設施,也與同樣開放觀光的鐵漢堡相連,連通道內整建為地雷展示館,讓遊客體驗穿梭在地面下的感受。

勇士堡已規劃為地雷展示館

勇士堡的地道內規劃展示的地雷零件及地雷實體模型

鐵漢堡與勇士堡之間的軍事通道,現已成為地雷展示館,走在通道上不時有爆炸聲出現

地雷館內各式地雷的介紹

地道內展示著工兵人員正在排雷場景

碉堡內的火砲射口

碉堡內的彈藥庫位置,旁邊還放著阿兵哥假人,如果沒先提醒有時還會不小心被嚇到

鐵漢堡的出口

勇士堡的入口

鐵漢堡與勇士堡的導覽圖(資料來源:金門光光旅遊網https://kinmen.travel/zh-tw

■L-36據點

L-36據點位於湖井頭戰史館與貓公石濱海休憩區的環島自行車道上。L-36據點緊鄰著海邊,位於紅土海岸的凹陷處,地名稱為「紅土溝」,是一座排據點,L-36據點是觀看獅嶼最清楚的地方,右側可以看到佈滿軌條砦的貓公石海灘,據點內有官兵寢室、彈藥庫,以及步槍、機槍射口10個,營區裡佈置了很多等身的士兵雕像,有出操上課的景象,有拉單槓的士兵、有臥姿練習射擊的士兵,也有盡忠戊守陣地、瞄準射擊的士兵,碉堡上方還有一隻守衛的狗,看著對岸海洋。碉堡內也有靜態的各種規則資料展示,營區佔地不大,讓你感受小陣地的生活情形。

佈滿軌條砦的貓公石海灘

陣地內的士官兵寢室

陣地內的步槍、機槍射口

L-36據點是觀看獅嶼最清楚的地方,獅嶼位於小金門西北方,與小金門湖井頭戰史館相距一千公尺,在六離島中面積最小,僅0.007平方公里(約2117坪),因此,在民國四十九年改名之前,名為鼠嶼,在國軍銳力經營下,獅嶼也是銅牆鐵壁的據點。(獅嶼前方為廈門島)

L-36據點內部位置概圖

■湖井頭戰史館

湖井頭位於烈嶼西北海岸,民國77年總長郝柏村上將至烈嶼視察時,有鑒於烈嶼為歷經戰役連連的地方,卻沒有一座史蹟館,於是囑咐當時的宋恩臨師長籌備建館,於翌年(民國78年)隨即建築完成,並敦請當時的參謀總長郝柏村將軍剪彩開幕,館內詳細記載大二膽、九三、八二三數次戰役,及烈嶼軍人奮勇殺敵的記錄、圖片和戰方遺留下的武器。民國94年12月間,自金防部手中接管湖井頭戰史館,並開放參訪。於96年初進行內部展示裝修工程,並於該年10月18日重新開幕。展示結合現代科技手法展現新風貌,展示內容包括資訊服務站、烈嶼師旅之戰績、鐵漢雄姿、駐守金門的日子、阿兵哥的故事一傾聽他們的聲音、瞭望體驗區等單元。對於舊館展示資料處理為將圖片掃瞄成電子檔,除達到保存相關戰役史料功能外,並建置於電腦資料庫供遊客查詢閱覽。瞭望區更新的三具望遠鏡,讓遊客看看今昔金廈兩岸紛擾競合的時代變化,提供不同遊憩體驗。與古寧頭戰史館比起來,我覺得這裡展出的東西比較豐富多樣,在管理及設計規劃上也比古寧頭戰史館規劃用心,值得一看。

湖井頭戰史館

館外廣場展示的武器(圖為四0高砲)

戰史館入口處有各種砲彈與319師的虎師旗幟。而特別這虎是回頭虎,原因319師原本在823前移防回台灣,途經澎湖時,正好發生823炮戰,該師立刻回防金門,獲老蔣總統封為回頭虎,以表彰烈嶼師在823砲戰中的光榮戰績。 蔣總統頒給當時金門砲戰英勇作戰的陸軍第九師榮譽旗

館內陳展國共當時射擊的砲彈

烈嶼師旅之戰績簡介

館內陳展之武器

館內放置著當年在金門的電話,拿起聽筒還可以聽到阿兵哥的故事並傾聽他們的聲音,這裡四具仿舊電話,分別錄下不同時期金門服役官兵,述說他們在金門當兵情境和心情。

館內有高倍望遠鏡,可遠望對岸的廈門與獅嶼

從瞭望台可對望到對岸的廈門

館內陳展的烈嶼及其附近小島的位置圖

 

■西方社區的百年風獅爺與風雞
來金門最有名的就是風獅爺。風獅爺,又稱風獅、石獅爺、石獅公,日本、琉球稱「シーサー」,是閩南、粵東、臺灣安平、琉球群島等地設立在建物的門或屋頂、村落的高台等處的獅子像,用來替人、家宅、村落避邪化煞。由於東北季風旺盛,福建南部的居民就設立鎮風的辟邪物來鎮風驅邪,最多的鎮風辟邪物就是風獅爺。其造型推測是由廟宇門口的石獅形象演變而來,獅子為萬獸之王,自漢朝引進獅子之後,獅子的形象就用作辟邪招福的辟邪物(又稱厭勝物)。金門一年中東北風長達九個月,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這半年的平均風速高達每秒四公尺以上。古代金門植被豐富,但自元朝以來,因為大量砍伐森林,來發展鹽業,到了明朝,中國沿海的海盜侵擾,金門又正值要衝,常遭到倭寇縱火燒林;鄭成功抵達金門之後,砍林造艦,實施堅壁清野戰術,種種因素致使金門植被遭受破壞,風害更加強烈,福建其他地區也受影響。當地居民為了防止風害,設立了風獅爺來鎮風止煞。風獅爺的造型主要有立姿、蹲踞兩種,立姿在比例上四肢顯得細小,高度有高達385公分(安岐村風獅爺),最小有東珩風獅爺—30公分,刻工技巧粗糙細緻不一,主要在臉部表情,一般為圓眼凸出,獅鼻頭寬闊,呲咧大嘴,或露出牙齒。表情有兇悍、露齒含笑,也有猙獰像,或一臉稚氣。手部有的持筆、令旗、印、綾帶或錢幣等物。背部有的不作雕飾,有的在背部刻出中線,雕出整齊的鬃毛,尾巴上捲貼於背部,也有仰天咆嘯、欲撲向前、扭頭轉身等生動的動作。因風獅爺為雄性,故其外露雄性生殖器,有的則不作出形狀,有的或以蘆葫遮掩或暗喻。風獅爺本體、持物為石雕泥塑外,有的會特別繫上批風,多為紅色或黃色。除了金門之外,還有日本琉球也流行用獅子來當鎮煞之物,不過金門的風獅爺主要是來鎮風,而琉球的獅子主要是來當作防火的風水用途。
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特別喜愛風獅爺,看完湖井頭戰史館後接著導遊就帶我們前往西方社區看西方社區「百年風獅爺」,跟著指標走入西方社區,這裡有一個西方彩繪村,按指標,我們在社區內廟宇左前方,一間屋子的牆上看到「百年風獅爺」,很古樸又小型的風獅爺!這是一尊鑲壁風獅爺由石頭雕刻而成,蹲踞位置西方36號右後牆,這尊鑲壁風獅爺屬私人所有,主要設置的目的是鎮巷沖。
在烈嶼鄉有另一種鎮邪之物「風雞」,據烈嶼鄉西方地區的耆老所述,由於烈嶼鄉的西方村落通往後宅村落之道路沖社(按風水學謂「路箭」,即路沖),對西方村落的居民不好,在委請了風水師堪輿後後於西方村外圍東北風向處,塑「風雞」及「北風王」來鎮風止煞,使村落免受強風及沖煞的侵擾。金門屬海島,地小、起伏不大、地多丘陵,故風強,易有白蟻產生。而雞自古以來一直被認為能夠除白蟻、害蟲,因此,風雞的另一層涵義是除蟻害。因為以前寺廟與房舍皆為木造,皆受白蟻侵蛀所擾,因此後來把風雞設置於廟宇附近或是民宅上,含有啄食白蟻之意,後來多以混凝土塑成。金門民間也稱白蟻為「風蟻」,認為白蟻之孳生乃因強風所致,故風雞兼具鎮風煞、除蟻害的作用。金門辟邪物的設置有一定的儀式,也是多年以來所相傳的地方風俗文化,同時也構成了金門縣特殊的民間宗教信仰與人文景觀,在西方村與後宅村之間的風雞碑石記載:「烈嶼先民深受風災、蟲害之苦,因求助無門,村民乃於村口或屋頂豎立風雞,藉以鎮風煞、克白蟻,護宅保平安。風雞因泥塑身漆白色,又稱白雞。由於時空變遷,烈嶼不再有風害與蟲害,但因風雞依舊昂然挺立,精神赳赳、氣宇昂軒的護衛烈嶼這片土地。」,風雞已儼然成為烈嶼地區深具特色的辟邪物。

鑲在牆上的風獅爺

屋頂上的白色風雞


經過風吹日曬已經受到風化的風雞

西方社區彩繪村的鞦韆彩繪

■烈嶼鄉文化館

烈嶼鄉文化館位於八達樓子旁不遠處,原來的鄉公所舊址,總面積約330餘坪。民國95年6月改成文化展示館,展示許多烈嶼珍貴的地方文化資產,採全年無休的方式開放,館內並有專人管理和解說。文化館當地民眾早期生活器具斬文化館的空間配置:一樓為常設展出空間、活動中心、視聽室;展示著小金門生活、耕作的各項器具,還有古代的大砲、早期的電影放映機,以及各項軍事民防設施。閩南寺廟及神轎展示二樓為常設展與特展空間、文史研究室、文物典藏室。展出有大鐘、廟宇正殿陳設以及神輦等。二樓藝文展示空間,已先後辦理多場次的國內和金門在地的藝文家作品展。

文化館展示的40-70年代全民博弈時代的愛國獎券,記得當時每次出版的時候我乾爹都會買一張試試手氣,那個時候算是個窮困的年代,他們說是買一個希望,希望中獎之後可以發大財買棟房子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當時在金門流通的貨幣,雖然和台灣發行流通的版本一樣,但版面多了金門二字,只能在金門使用。

■八達樓子

八達樓子位於小金門的西宅村前,建於民國五十五年二月,是為了紀念當年七位抗日英雄。在民國二十二年,國軍戍守古北口的一班步兵七人,為掩護長城部隊一五四團轉進,以八達樓子作為掩護以防日軍突襲,堅決抵抗日軍數日,但終因敵眾我寡,在日軍一波一波的攻勢下,終而壯烈成仁。而其浩然正氣,深為日軍所景仰,乃厚葬七人並樹立「支那七勇士墓碑」。民國五十五年,長城部隊進駐烈嶼,為保持軍人光榮傳統的軍譽,乃在西宅村前,仿建當年長城八達樓子,並塑立七勇士像,以激勵軍心,現在已成為小金門有名的地標。

 與家人於八達樓子前合影 

■沙溪堡

沙溪堡位於青岐村外的岬角上,主要是由花崗片麻岩及花崗岩混合而成,從南山頭角度觀看,像極了鳥嘴,所以又稱為「鳳嘴」。沙溪堡位置特殊,可眺望大膽、二膽、檳榔嶼及廈門,軍事上更肩負重要責任,如同大小金門各個軍事據點,營區裡碉堡、彈藥庫、坑道一應俱全,而沙溪堡大門旁的「固若金湯,其誰敢犯」標語可知在民國六十年時為虎軍部隊所建,目前尚未開放參觀內部。遊憩區附近至今依然保留許多監視照與火砲基座,雖目前已重新整建成木質棧道與涼亭供旅人健行,隨著駐軍的裁撤,經過營區活化、重新整建後。這裡是屬於小金門最西方的地方,設置了觀景涼亭,依海風順著步道走向涼亭,彷彿被看不見的盡頭的藍海包擁,聽說這裡看夕陽是個不錯的景點,因為這裡是小金門的最西方,導遊帶我們來到這裡主要也是來看夕陽,不過今天天氣不佳,天空下著小雨,所以看不到這裡的夕陽有點可惜!

 

遠方的島嶼叫檳榔嶼,也叫插旗島,因為該島嶼並不適合人居住,因此並無駐軍,早期國共對峙的時代,雙方常於此島派遣蛙人插上自己的國旗以宣示主權,後來時間久了雙方也厭倦者種無謂的爭奪,因為該島位於兩岸的中間位置,且四周都是岩石峭壁實無駐軍價值,因此後來雙方承認這個事實也放棄了兩邊互相插旗的行為。

■L18據點

L18據點由當時158師駐軍建置,建於1987年,於1988年完工,其右側為貴山營區,左側為青岐沙溪。據點範圍廣大,堡壘主要火力為主體兩側的M24A1戰車堡,並有16處機槍射口,於1997年國軍精實案後部隊裁撤,閒置的營區於2015年由烈嶼鄉公所接收,獲得補助後開始進行整修活化的工程,盼能與青岐貴山至沙溪堡據點建設成一帶狀濱海遊憩區,成為地區一亮點建設。

 

主體兩側的M24A1戰車堡

沿著據點下方步道走去可至據點下方的沙灘散步

參觀完據點之後也是我們今天最後的行程,在簡單吃完晚飯後,我們在飯店附近海灘觀賞夜景,並等民宿的車來接我們回今晚住宿的地方「貓公石民宿」。晚上的金門跟台灣比起來安靜許多,海岸對面可以看到廈門的夜景,看著看著有著無限感慨,因為對岸的廈門高樓林立,夜晚的廈門在高樓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點綴下和金門存樸的農莊景色相比成了強烈對照,回想當年國共對峙我方在金門的那些宣傳口號,這景致讓我覺得格外諷斥。因為兩岸不必再吹噓自己過的多好而對方過的多不好,對岸的高樓大廈和霓虹燈與現在的金門對照就是最好的宣傳。不過老婆說了一句話讓我感到安慰,她說這樣就不用怕中共打了,因為一旦開打,中共可損失比我們慘重,這讓我會心一笑,沒想到我老婆還蠻會安慰人的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金門旅遊 戰史
    全站熱搜

    飛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