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古蹟文化(淡水紅毛城、大稻埕霞海城隍廟、西門紅樓)
一、淡水紅毛城
紅毛城位於新北市淡水區,又稱做『滬尾城』,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為國家一級古蹟。
歷史沿革
淡水紅毛城古蹟區位於新北市淡水區,創建於明崇禎二年(1629年),為目前台灣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定古蹟。
紅毛城,原名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初為西班牙所建。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蘭人北上驅逐西班牙人而據有台灣北部,因時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故稱此城為紅毛城。南明永曆十五年(1662年),延平郡王鄭成功驅逐荷人,但對北方的雞籠、淡水無力經營。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雖曾命何祐重修紅毛城,但不到一年鄭氏王朝即面臨兵敗降清之命運。台灣入清版圖後,因統治政策消極,紅毛城又遭到長期荒廢之命運。雍正二年(1724年),淡水廳同知王汧重修此城,殘蹟因而得以保存。
(1858年),中法天津條約首載淡水開埠,咸豐十年(1861年),英國派遣副領事郇和 ( RobertSwinhoe)來台,並首設領事館於打狗。同治七年(1868年),英國向清廷租用紅毛城為領事館,用來處理國際事務、照顧英國僑民,並兼管海關稅務及情報搜集等業務。自淡水開港後,因台北盆地的茶與樟腦輸出大盛,領事館業務日益繁重,光緒十七年(1891年),主堡東側興建領事官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於甲午戰爭敗後,割讓台灣予日本,日治時期的紅毛城仍繼續租予英國,做為領事館之用。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中、英斷交,英國撤館,委託澳大利亞代為管理。是年十二月中、澳斷交,英國又委託美國代為管理。1980年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
 
■古蹟建築物與旅遊景點介紹
淡水紅毛城全區分為紅毛城及領事館兩部分:紅毛城的主堡為正方形格局,適合防衛,主要做防禦使用;位於紅毛城東側的英國領事館,是紅磚、拱廊的洋樓建築,完全不同於紅毛城強硬、由英國建築師設計、中國技師施工,領事館運用中國建材,紅磚樓、拱圈迴廊、斜屋頂和高台階卻成功地表現出典型的殖民地建築的特色。
『南門』是紅毛城內唯一的中國風建築,是清朝初期修築紅毛城圍牆時同期的建築物,位於紅毛城園區入口處。南門整體建築為使用觀音山石堆砌而成,門額上題有『南門』二字,並設置東西兩大門,南北兩小門,目前僅留南門,其餘東、西、北三座城門已於英人時期為出入安全管制而拆除並封閉。
 
 
 
二、大稻埕霞海城隍廟
大稻埕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而得名。
1821年,百餘名泉州同安人,搭船遷移至艋舺(今萬華區)。順利到達目的地後,新移民中的其中一位商人陳金絨,於艋舺八甲莊(今老松國小附近)自宅供奉攜自同安故里的霞海城隍神像以方便該地同安人祭祀。1853年,艋舺發生嚴重的械鬥頂下郊拼。衝突中,落敗的同安人,不得不放棄艋舺居住地遷移至大稻埕避禍。當時從動亂中僥倖保存的城隍神像,於遷徙大稻埕後仍祭祀於陳家。
1856年,大稻埕的同安人開始籌建城隍廟。經林佑藻、陳浩然與蘇斐然等人的資助,1859年3月18日座落於南街(今迪化街一段現廟址)上的城隍廟正式完工。不含前方廟埕,該廟僅只有46坪大小。此間非官祀的城隍小廟,因為其主祀霞海城隍神像,因此廟名定為「霞海」。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除了供奉從同安縣霞城過來的城隍神像外,也如其他城隍廟相同的旁祀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七爺八爺)和八將等等。另外,該廟現容納600多尊各式神像,也是該廟的特色之一。比較特殊的是,該廟側殿旁祀殉難於頂下郊拼的38位同安鄉勇壯丁,並以「義勇公」稱呼之。
城隍就是城市的守護神。而霞海城隍是1821年從福建霞城遠渡重洋來到台灣而得其名,爾後在此地落地生根,成為台北城的守護神。城隍爺既然是護佑城池的神祉,因此就有一個團隊如同市政府包含有民政、文化、警察、甚至衛生各局處來為民服務;而城隍爺的團隊包括了文武判官、謝將軍(七爺)、范將軍(八爺)、八將軍、八司官…等等。團隊中的成員各司其職,有抓壞人的,也有幫忙審判的,連負責打屁股的差爺也有。至於後來比較受歡迎的月下老人,是民國60年〔1971〕就開始供奉了。而霞海城隍信仰的發展,也因為拜大稻埕地區的商業蓬勃之助,由一個原本只是同安霞城海內派守護神之姿,發展到清末、日治時期已成為台灣本島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而每年的霞海城隍出巡繞境活動,更是與北港的媽祖繞境活動齊名,並列成為台島兩大宗教活動,在日治時期素有「北港迎媽祖、台北迎城隍」之稱。

IMG_2347.JPG

IMG_2348.JPG

IMG_2350.JPG

IMG_2351.JPG

城隍廟位於台北迪化街內,平時香火鼎盛

IMG_2358.JPG

城隍廟內有名的月老爺爺,聽說在這裡求姻緣很靈驗,不過我並不是來求姻緣的,因為我已經有了好姻緣。

IMG_2355.JPG

IMG_2356.JPG

IMG_2357.JPG

廟內奉祀著各類神明,而「義勇公」為殉難於頂下郊拼的38位同安鄉勇壯丁

IMG_2328.JPG

IMG_2329.JPG

IMG_2330.JPG

IMG_2331.JPG

IMG_2332.JPG

IMG_2333.JPG

IMG_2334.JPG

IMG_2337.JPG

IMG_2338.JPG

IMG_2339.JPG

IMG_2340.JPG

IMG_2342.JPG

IMG_2343.JPG

IMG_2344.JPG

IMG_2345.JPG

IMG_2346.JPG

城隍廟廟埕位於迪化街內,迪化街為台北乾貨集散地之一,也是每年台北年貨大街,老街建築還保留著許多舊式洋樓,附近還有永樂市場,裡面販賣各種美食,餓了可以至市場內品嘗美食,這裡沒有一般傳統市場髒亂相當乾淨,值得一逛。
三、西門紅樓
西門紅樓位於臺灣台北市萬華區的成都路上,在臺灣日治時期俗稱八角堂,緊鄰西門町徒步區。建築為兩層高的直轄市定古蹟紅磚洋樓,其外觀為每正立面8公尺,1908年所建。今為臺北市著名的文創藝文場所、展演空間與同志酒吧聚集處。
八角堂主建築體後面連接著的是十字型外觀的一樓磚造樓房,而結構不太相似的這兩棟建物合稱西門市場,西門市場正式落成於1908年12月20日,為台灣第一座官方市場,紅樓則為市場入口。日治晚期,該市場範圍拓展到周圍成都路、西寧南路、內江街圍成的梯形區域,並維持此一格局至今。因其外觀為八角形,因此被當地日人居民稱為八角堂。1908年落成後,西門市場一直都是台北當地日本移民的主要消費市場。
戰後,接收八角堂的業者因建築的紅磚外觀,改名為「紅樓劇場」。1963年後,紅樓劇場改映電影,因此又被稱為「紅樓戲院」或簡稱「紅樓」。1994年,包括樂山基金會等文化團體開始關注西門紅樓的發展情形,並要求政府將西門紅樓收回並加以整修維持。1997年,內政部將西門紅樓列入三級古蹟,同時台北市政府收回紅樓戲院的承租權。2000年,遲遲未見改建的西門市場發生大火,紅樓雖未被嚴重波及,但市場及週遭廣場林立的攤販與違建嚴重毀損。
2002年3月,台北市政府以公辦民營方式委託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營西門紅樓。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在投入大筆資金整修後,重新以「紅樓劇場」為名啟用西門紅樓。重新開張的西門紅樓八角堂「紅樓劇場」,一樓經營咖啡廳及精品店(現以台灣特色商品為主),並免費供市民參觀。
自2007年11月起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營運,並正式更名為「西門紅樓」,藉由舉辦文創性的活動內容重新塑造:包含有八角樓內的二樓劇場、中央展區、百寶格、町西茶喫、西門紅樓精品區和十字樓的16工房、藝文展覽平台、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和北廣場的創意市集、月光電影院以及南廣場的露天咖啡區等多元性區塊,聯手帶動整體對民眾服務的能量,打造新穎的創意空間,轉型成為台北市西區的文化創意展業發展中心,讓西門紅樓成為旅客往來西門町必訪之指標性地點。
arrow
arrow

    飛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