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軍事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08年台中海軍敦睦遠航艦隊參訪

我國海軍敦睦遠航的目的主要在驗證海軍官校應屆畢業生所學,增進艦隊遠航能力,以便在未來能快速、有效銜接基層戰力,更強化我海軍官校及政戰學院應屆畢業學生落實在校四年所學理論與艦艇實務經驗相結合,奠定日後擔任海軍軍官的良好基礎。面對中共對我國際生存空間的打壓,我國利用各種可行之外交管道,爭取國際生存空間,其中海軍敦睦遠航艦隊就是一可行有效之外交管道,除了宣慰僑胞外更能利用機會宣揚國威。中華民國海軍敦睦艦隊又可稱為敦睦遠航訓練支隊,由三艘軍艦組成,以磐石軍艦(早期為舊式的武夷軍艦)當旗艦,再加上成功級巡防艦與康定級巡防艦各一艘,還有儀隊、鼓號軍樂隊及海軍陸戰隊莒拳隊等官兵隨行。海軍108年海軍敦睦遠航艦隊於315日至41日執行國內環島航訓先期任務,322日磐石艦、田單艦、武昌艦等三艘軍艦抵達台中港開放民眾參觀,今年敦睦遠航訓練支隊出動磐石艦(油彈補給艦)、武昌艦(康定級飛彈巡防艦)、田單艦(成功級飛彈巡防艦)三艘軍艦,依序靠泊高雄港安平、馬公、台中、基隆、蘇澳、花蓮等港口。

以下為本次敦睦艦隊各型艦簡介:

■磐石油彈補給艦

磐石號快速戰鬥支援艦由中華民國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以及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共同設計,外型上納入了匿蹤考量,具備向內略為傾斜的船體,因此較舊式的武夷艦外觀更為簡潔洗鍊,主要是為準備取代原本老舊的武夷號彈補給艦。該艦於10112月在台船高雄總廠動工,102115日下水,104年開始服役,本艦為海上機動整補艦,駐地左營軍港,隸屬海軍一五一艦隊。該型艦補給裝置設計與武夷號類似,在航行期間能同時為2側各1艘船艦進行油料與彈藥物資補給;另於艦首甲板與船舯各有一對起重機,用來裝卸物資,並於右舷中段增設一座車輛出入口,除一般油彈補給任務外,亦具備運輸功能。該艦排水量滿載20859噸、長196公尺、寬25.5公尺、吃水8.6公尺、最大速率22節,本艦比原本的老舊的武夷號補給艦約略多出3800多噸(武夷軍艦為17000噸),因此磐石艦還擔負整補與人道救援任務,艦上有野戰醫院,設有診療室、手術室、3間病房、牙科室與負壓隔離病房,合計共有15張病床。艦上野戰醫院設有血庫、輸血設備、血液分析儀、超音波、移動式X光機等設備,可執行外科手術。負壓隔離病房為獨立空調負壓病房,提供需隔離的病患救治,避免病患與病患間交叉感染,牙醫室則配有牙科治療椅、牙科X光機(含數位牙科X光讀片機)、洗牙機、牙科RO淨水機等設備以及各種牙科器械及材料,可以執行相關牙科治療。磐石艦是目前中華民國海軍噸位最大的船艦,甲板與機庫可以各停放一架33噸直升機,如CH-53ECH-47DS-70C等,可執行垂直整補。官兵寢室與生活空間相對其他船艦較大,艦上還有健身房,可以讓官兵鍛鍊身體,還有娛樂室,設置影音設備。

DSC00362.JPG

磐石艦的船首正面

DSC00366.JPG

編號532的磐石艦

DSC00390.JPG

磐石艦的艦牌

 

■功級飛彈巡防艦「田單艦」

「田單艦」是由海軍委託中船公司製造的第八艘成功級飛彈巡防艦。成功級巡防艦是中華民國海軍現役巡防艦,為美國海軍派里級巡防艦的修改型。原型以船團護衛任務為主要設計核心,在取代陽字號而生產的前提下,中華民國海軍於該艦安裝國造反艦飛彈及波佛斯公司L70/40公釐單管快砲,增強反艦、反快艇能力。海軍成功級戰艦沿襲美國海軍派里級飛彈高速巡防艦的造艦藍圖,總噸三千六百多噸,配備先進的搜索雷達、干擾火箭、七六快砲、四零快砲、標準飛彈、深水炸彈、魚雷與國人自力研發的「雄風」二型攻艦飛彈,火力強大,另外還配備水下聲納與戰艦罕見的平衡翼,並可配備兩架反潛直升機,擁有優異的防空、制海與水下的三度空間作戰能力。目前成功級均配屬海軍一四六艦隊,母港為海軍馬公基地測天島軍港,平時負責台灣海峽海域偵巡任務。

田單軍艦依「國艦國造」政策,於民國90222日開工建造,本艦全長153公尺、艦寬25.4公尺、排水量4100噸、最大速率29節以上、續航力4500浬,田單軍艦完成交艦後,不僅代表「光華一號」計畫的告一段落,也象徵海軍寫下二代艦換裝新里程的句點。

DSC00392.JPG

DSC00393.JPG

編號1110的成功級「田單艦」

■康定級巡防艦「武昌艦」

康定級巡防艦,原型為法國海軍拉法葉級巡防艦,為中華民國海軍的一級艦,隸屬海軍一二四艦隊,母港為左營軍港。主要執行台灣海峽周遭防空、反潛、護航、反封鎖及聯合水面截擊作戰。該艦的最大特色為我國第一種採匿蹤化設計的艦體,全艦表面並沒有特別突昂的結構,大部分甲板機具皆已隱藏到船艦內,其雄二反艦飛彈發射箱亦置入艦內,外部面積表面也傾斜正負10度角,避免複雜造型或是菱角結構,可分散雷達波段進而達隱匿效果。該級艦排水量滿載3680噸、最大速率25節、長125公尺、寬15.4公尺、吃水:5.5公尺。

由於拉法葉級艦設計初已納入模組化思想,法國造艦局也提供了一些改良版本供客戶選配;中華民國海軍採購康定級之際,選配的偵搜系統較法國海軍自用的版本先進,並配備美國製及自製武器。由於裝設過多非原廠裝備,因此在系統和加裝的武器之間有相容性問題並且也因此影響到該艦原逆蹤的設計功能。因此如何改良該艦符合當初原設計的逆蹤性能也一直是海軍頭痛的問題。為此本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原武昌號軍艦艦艏的76公釐主砲砲塔,是以圓柱體為主(非法國原廠設計因此多少影響該艦的逆蹤性能),現已換裝匿蹤砲塔,除讓武昌軍艦的匿蹤效能提升外,另外也將匿蹤砲塔內的76快砲升級,並將射速提升為每分鐘100發,可擊毀攻擊軍艦的次音速飛彈,也讓拉法葉艦隊的自我防衛能力提升。而此次更換76砲的匿蹤砲塔的新外殼,是由中科院設計,目的是將照射在砲塔上的雷達波反射變得不規則,以減少被敵雷達搜獲的機率,增強匿蹤,也讓原拉法葉級軍艦的性能提升。目前海軍將逐步更換76砲的砲塔為匿蹤砲塔,可全面提升各級艦的隱匿性及防衛能力。

DSC00365.JPG

編號1207的康定級艦「武昌艦」

DSC00387.JPG

右為武昌軍艦新安裝的匿蹤艦砲

DSC00376.JPG

武昌艦的艦牌

DSC00361.JPG

武昌艦的概觀

以下是本次至台中剛參觀時的其他照片,有興趣的請慢慢欣賞。

DSC00360.JPG

這裡是參觀時的身份檢查哨,記得參觀時要攜帶身份證,否則你可能需要有人保你才進得去,要進去時只見萬人空巷人山人海,所以要看的要請早。

DSC00359.JPG

這裡是台中港的旅客服務中心附近,參觀時請至這個位置入場

DSC00367.JPG

DSC00368.JPG

DSC00370.JPG

DSC00375.JPG

DSC00377.JPG

今天參觀時還可以看見海巡的救難直昇機在實施操演

IMG_1392.JPG

IMG_1394.JPG

IMG_1395.JPG

進入時管制哨會在你手上蓋一個章方便你進出,不然每次進去都要排隊就排到昏倒

IMG_1403.JPG

IMG_1404.JPG

IMG_1405.JPG

會場除了一些國軍招募的攤位外還有超多的小吃攤,好像夜市一樣熱鬧,肚子餓了或嘴饞還有東西吃,實在不錯。

DSC00396.JPG

DSC00398.JPG

DSC00402.JPG

教官帶著上軍訓課的各班學生來參觀

今天的活動差不多在下午三點就結束,真心覺得現在的國軍實在太辛苦了,除了平時忙於戰備訓練外,還必須肩負招募新血的任務,今天參觀的人很多,而且多半是學校教官帶著學生來體驗參觀,不知道對於現在的學生而言,是否會因為參觀完畢後就對軍中產生嚮往而投入軍旅。這種活動雖然熱鬧但招募成效如何就是個問號了!不過我覺得至少讓國人瞭解我們的國防武力在世界上來說也不算弱,讓國人對我國軍有信心,進而支持國防支持國軍。最後我的結論是:國軍辛苦了!加油!

另外順道一提的是台中港這裡雖然有停車場、但星期五當天車輛幾乎都爆滿、所以星期六應該也是爆滿、開車的朋友要有心理準備、如果沒地方停車的話、可能要停到遠一點的周邊、或是附近三井購物中心停車場。看完還可以順便到三井購物中心大採購一番也是蠻有樂趣的!或者也可以在台中市搭310的公車也是很方便到達的不錯選擇。

 

飛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空識別區與領空之不同

共軍從2015年開始進行遠海長航訓練,連帶也藉執行訓練的同時,進行軍機繞台。近期中共軍機繞台訓練已成常態,繞台的頻率,從2015年到2016年7月底的每季一次,到2016年8月後開始大幅增加,光是2016年的8月18日到2017年的8月14日,就至少有19次,分析共軍目的是透過「經由例外、塑造慣例、形成常態」模式,藉常態軍事威懾,對台形成戰略包圍態勢。【註1】

共軍的「遠海常航」訓練目前已常態化,後中共軍機又於2017年11月18日出動一架TU-154型電偵機繞台,19日再度出動6架軍機,其中包括4架H-6型長程轟炸機、1架TU-154電偵機及1架運-8電偵機穿越宮古海域,在抵達我東部遠方海域後即從原路折返。而此次軍機繞台規模之大,引起國人恐慌,因而指責國防部未積極實施有效作為。連續兩天讓共機在跨越宮古海域後進行長航訓練,讓中共將突破第一島鏈視為常態,而軍機繞台訓練的頻繁亦讓中共恢復對台灣進行「常態性威懾」。國防部之後發布新聞稿表示,國軍依規定全程掌握共機動態,並實施警戒與監控,請民眾安心。

雖然共軍繞台已成常態,而國軍軍機起飛監控狀況亦只是升空警戒外,並無太多積極作為,讓許多民眾認為國軍太過軟弱,沒有給共軍在第一時間迎頭痛擊的作法頗有微詞,但事實上國軍的作法在國際上是正常防禦警戒行動,世界各國對於不明戰機經過防空識別區亦是採取相同的警戒作為,因此國軍的作法在戰術上並沒有所謂的錯誤或軟弱的狀況,而有些人不明就理批評國軍軟弱、毫無作為,並說中國軍機闖我防空識別區是一種「侵門踏戶」、「對我主權嚴重挑釁」的行為,其實並不公允,實因不瞭解所謂的「領空」與「防空識別區」的定義所致。

■領空的定義:

「領空」(英語:Airspace)是指主權國家領陸和領海上空的空氣空間,國家領土的組成部分。《巴黎航空公約》和《國際民用航空公約》規定,國家對其領土上空的空氣空間享有絕對主權。【註2】

由上定義可知,領空為領土與領海上方的空域,在定義上屬於國家主權完整之範圍,屬國家神聖不可侵犯之空間。領空不包括外層空間,因此如果各國如為位於100公里外的外國人造衛星飛越的話,基本上不算入侵一國的國家領空。然而國際上對於領空的最大高度未有一致意見,國際航空聯合會以100公里高度作為地球大氣層與外層空間的分界,稱為「卡門線」,不過這個定義不具法律約束力。

■防空識別區的定義:

「防空識別區」(英語: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縮寫:ADIZ),是指的是一國基於空防需要,單方面所劃定的空域,以利軍方迅速定位管制。【註3】此一概念最早於1950年代由美國所提出,至今已有許多國家相繼仿效建立,但「防空識別區」的概念並不為國際法所承認,最多僅能做為參考而已。

防空識別區是國家依自身安全需按劃分,沒有國際法效力,其範圍大於領空,飛行器若是進入某國防空識別區內,需要進行識別、告知動作。這個國家則判斷飛行器有無攻擊、危險性質,若無危險性且停留時間短,則會進行勸告、了解動作;若是停留時間長,則有可能驅離。一般而言,一國對飛行器的定位、監視和管制,是在飛行器進入該國防空識別區之後,而非之前。通常情況下,若飛行器進入一國的防空識別區,該國可以採取某種方式,如起飛戰鬥機監視飛行器,但在飛行器進入該國領空前,無權迫降、擊落該飛行器,否則將嚴重違反國際法。【註3】

由上概念得知,防空識別區為國家因防衛需要所劃設之空域,通常涵蓋範圍超過領空以外,屬於國防安全需要所自行劃設之空域,以利未來遭遇不明飛行器闖入時,讓國家空防在後續有時間採取警戒或軍事行動之緩衝空域。因此「防空識別區」範圍一定大於「領空」。至於應該劃設多大才算正確,當然對各國而言識別區的範圍越大越好,然而各國在劃分「防空識別區」時常發生與鄰國重疊之現象,常引發各國之間爭議,也是各位常在新聞中所看到的衝突事件,但侵入防空識別區的事件不能與侵入領空的嚴重性相提並論,嚴格來說只能算是兩國間互相較勁的叫囂事件。

對於闖入「防空識別區」之不明飛行器,通常當事國會小心謹慎處理,引免引發不必要爭議,在處理類似案件時,軍方通常訂有一套處理的標準作業程序,我國亦不例外。對此國軍在發現中國或他國軍機擅闖我「防空識別區」後,立即按照軍方標準作業程序,先透過國際廣播頻道予以警告、派遣戰機升空監視、驅離,除非敵軍機已闖入我國領空,否則不得逼迫其降落或擊落,如果對敵機採取攻擊行為將被視為嚴重違反國際法,另一方面也不易獲得國際間的支持與認同。

客觀而論,「防空識別區」為各國片面、無國際法根據,以國家安全考量為出發點的所劃定,因此絕不能和具有侵犯主權意涵的入侵領空、領土混為一談,更無須將之無限上綱為對我主權「侵門踏戶的行為」。【註4】

因此國人在國軍處理類似事件時,常對國軍為何只是採取監控之行為,甚至譏為是對敵機只是「伴飛」的狀況,認為國軍採取行為軟弱,其實是不懂的國際法及各國採取之慣例行動所致。

若是得知中共軍機闖入我「防空識別區」,而要像部分網民所言對入侵的軍機予以迎頭痛擊的話,並不符合國際各國處理類似狀況慣例,因為歷年來各國劃定之「防空識別區」遭它國軍機闖入時有所聞。例如中國宣佈建立「東海防空識別區」,宣稱進入該領域之它國飛行器均需向中國當局申報,但美國就是不甩中國照樣飛進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中國對此亦束手無策。而俄國羅斯轟炸機亦多次闖入美國阿拉斯加州領空附近的防空識別區及飛越日本防空識別區之狀況。至於日、韓軍機也有意、無意飛越其各自劃定之「防空識別區」,類似事件在國際均時有所聞。

因此,我國在中共軍機闖入我防空識別區時僅能加派軍機監控,頂多飛至中共軍機旁晃兩下,秀秀機翼下的飛彈讓敵人知道我們也是有備而來而已。如果我軍見到敵機而在敵機尚未侵犯我領空或實施攻擊的狀況下,對進入我防空識別區的戰機立即予以實施攻擊的話,不但容易成為敵人對我開第一槍的藉口,在國際上我國作法亦可能成為不被國際支持的一方,後續恐怕引起更大紛爭甚至引發全面性戰爭也不一定。

■附註:

1.「飛航情報區」:

另外大家常在新聞聽到與「防空識別區」類似的名詞「飛航情報區」(英文:FlightInformationRegion,縮寫:FIR)是由國際民航組織所劃定,區分各國家在該區的航管及航空情報服務的責任區。飛航情報區的範圍除了該國的領空外,通常還包括了臨近的公海。與防空識別區不同的是,飛航情報區主要是以航管及飛航情報服務為主,有時因為特別的原因會切入鄰國領空【註5】,而防空識別區是因國家防衛需要自行劃定,並不是國際間所承認的國家空域。

2.海峽中線:

最近中共(我從不認為中共是中國,因為中國是中華民國的簡稱,畢竟中華民國用「中國」來自稱,比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稱「中國」還要早,只是大家不用最後讓給中共用,用「台灣」來自稱中華民國太狹隘,因為中華民國的領土還包括金、馬,而金馬地區屬於福建省)頻頻越過台灣海峽中線,很多網民在酸說中共都越過還峽中線了,都侵門踏戶了怎麼還不開槍?!我想藉這個話題來講一下那條線是怎麼來的。

臺灣海峽中線,簡稱台海中線、海峽中線、海峽中心線,是台灣海峽的一條無形界線。中華民國國防部認定為從北緯27度、東經122度延伸至北緯23度、東經118度,東北─西南走向,長度約500公里的直線。與上海飛航情報區及台北飛航情報區之間的界線大致重疊。全線處於兩岸各自主張的領海之外。海峽中線的制定者存在不同說法,一般指美國方面於1950年代向中華民國政府所建議劃定。

所謂「臺海中線」是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生效期間,由美國空軍太平洋司令部幕僚小戴維斯(Benjamin O. Davis Jr)准將所劃設,而這條「戴維斯防線」最早是區分中美兩國空軍責任空域。防線以東是駐臺美軍的責任空域,防線以西則由中華民國空軍負責。在那個年代制空權尚在我手的時候,通常敵機臨空都不需要美軍上場。當年除了少數投奔自由的中共軍機飛過來以外,大部分的時段都是我們飛去大陸沿岸偵巡,或是進入內陸戰術偵照。

其實當年並美國未明講臺海中線確實座標,而中共官方形式上也不曾承認有這條無形的線,1990年代以後因中共空軍日益強大而我軍制空權日漸喪失,因此國軍戰鬥機逐漸不過中線。2004年,當時的國防部長李傑「公布」臺海中線經緯度(北緯27度、東經122度延伸至北緯23度、東經118度,東北─西南走向,長度約500公里的直線)後,我國空域又向東縮小了一些。

2004年5月,中華民國政府官員對外公布座標,正式承認中線。同時,除向金門、馬祖以固定班次運輸物資補給的軍機和軍艦外,海峽兩岸的軍機與軍艦為了避免引發軍事衝突,雙方都有所謂的「默契」互不穿越海峽中線。2016年兩岸局勢開始轉變,解放軍空軍巡台頻傳下,偶爾仍有發生解放軍空軍刻意穿越中線的事件。而後聲稱將完全停止中線之認定,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中國大陸表示因此次事件,解放軍在環臺軍演結束後,未來行動均將多數超過中線進行。

因此,基本上海峽中線是我們自己說的,也沒有什麼兩岸默契之說!海峽中線存在與否在實務上會以兩岸空軍的強弱來看出區分,只有領海領空才是主權,中共飛越海峽中線因為並非中華民國領空,因此我們也只能警戒而已!如果真要開第一槍的話也只能飛到領海領空的時候才有這個權力!不過話說最近中共無人機飛到金門上空後,守軍沒有開槍真的是失職,畢竟敵人都飛到你頭上了,你還沒有相關的反制作為,國防部邱部長還說是他下令要克制不准開槍的!事實上就是失職!還要等蔡總統說重話才開始有作為!這個邱部長說這話真的挺不下去!還是懷念一百分的大鵬部長!可惜他老了!

■附表:領空、防空識別區、飛航情報區之定義區別

領空、防空識別區、飛航情報區之定義區別

領空

「領空」(英文:Airspace)是指主權國家領陸和領海上空的空氣空間,國家領土的組成部分。《巴黎航空公約》和《國際民用航空公約》規定,國家對其領土上空的空氣空間享有絕對主權。

防空識別區

「防空識別區」(英文: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縮寫:ADIZ),是指的是一國基於空防需要,單方面所劃定的空域,以利軍方迅速定位管制,其區域範圍通常大於領空。

飛航情報區

「飛航情報區」(英文:Flight Information Region,縮寫:FIR)是由國際民航組織所劃定,區分各國家在該區的航管及航空情報服務的責任區。飛航情報區的範圍除了該國的領空外,通常還包括了臨近的公海,飛航情報區主要是以航管及飛航情報服務為主,與以國防安全為定義的防空識別區是不同的概念。

 

■附圖:台灣、中國大陸、日本、韓國防空識別區。(中央社)

圖為台灣、中國大陸、日本、韓國防空識別區。(中央社)【註6】

註:各位知道為什麼台灣防空識別區缺一角嗎?據說台灣防空識別區是老美幫台灣畫的,為便於他的飛機進出菲律賓南海方便才這樣劃的缺一角,各位看到我國防空識別區也將中國大陸沿海部分領土劃入識別區內,如果這樣是否也視為侵犯對方領土主權範圍呢?事實上我方能掌控的空域也僅止於海峽中線以東而已,識別區內劃入到中國大陸的部分,我們也僅能用長程雷達監控對方飛機起降狀況先期預警而已,要是我方飛機真的飛到我國防空識別區劃入的中國大陸領土那裡,大陸方面如不把我方飛機擊落那才怪。

■資料來源

註1:

2017/11/20 中央通訊社 「19大後共機首次繞台 專家:恢復常態威懾」 http://www.cna.com.tw/news/aipl/201711200266-1.aspx

註2:

Yahoo奇摩知識+ 「領空的定義」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0921000011KK06525&p=%E9%A0%98%E7%A9%BA%E5%AE%9A%E7%BE%A9

註3:

維基百科 「防空識別區」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8%B2%E7%A9%BA%E8%AD%98%E5%88%A5%E5%8D%80

註4: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4/9/5 吳銘彥 「防空識別區」與「領空」不可混為一談 http://www.npf.org.tw/3/14093

註5: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A3%9B%E8%88%AA%E6%83%85%E5%A0%B1%E5%8D%80

註6:

大紀元 美日聯合聲明聚焦亞太安全http://www.epochtimes.com.tw/n89548/%E7%BE%8E%E6%97%A5%E8%81%AF%E5%90%88%E8%81%B2%E6%98%8E%E8%81%9A%E7%84%A6%E4%BA%9E%E5%A4%AA%E5%AE%89%E5%85%A8.html

飛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資訊戰型態運用於日常生活手段之探究

作者:袁翌祥

提要

誰掌握先機,誰就能掌握戰場,近代戰役中,以兩次波灣戰爭中美軍主打的資訊戰就收到迅速的戰場決勝效果,為現代戰爭求勝求活的重要關鍵。如果我們能在平時日常生活中就建立起全民「資訊戰」的概念,在平時就加強人民資訊安全的意識,建立安全穩固的資訊環境防護基礎,在未來發生資訊戰爭時就能減少損失甚至贏得現代戰爭勝利。

研究方法首先介紹「資訊」與「資訊戰」的定義,讓大家瞭解何為「資訊」、「資訊戰」,接下來探討生活中與資訊有關之運用,來做為日常生活上各方面與「資訊戰」運用的立論。

資訊戰的觀念平時就應將建立在國人日常生活中,瞭解資訊戰的意義與方法將有助國人在未來資訊化的戰爭中減少損失,甚至獲得二岸在各種衝突的勝利。

 

關鍵字: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資訊戰(InformationWarfare)、網際網路(Internet)、網際戰爭(CyberWar)、駭客(hacker)、社交工程(SocialEngineering

 

前言

在以往軍事上大多採用殺傷力大的兵器,像是核武器,而在資訊化時代,則通過破壞敵方資訊系統,以最小人員傷亡來摧毀敵方決策和指揮能力,從而取得戰爭勝利。現在社會,由於重視人命的寶貴,但為了達成原始戰爭的目的「摧毀目標及保持自身的安全」,所以漸漸的資訊戰爭(InformationWarfare)將會成為現在未來戰爭型態的主軸。

資訊科技對戰爭型態帶來的革命性影響,包括軍事管理、指揮、聯繫系統與國家情報網的建立、衛星與雷達系統之運用、武器導航與攻擊鎖定能力之提昇等[1]。因此,資訊戰必定成為未來國家與國家之間爭戰的主流。

現今的我們生存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裡,所有「資訊」(Information)的取得透過網路就無所不能。網際網路(Internet)固然改變了全球人類溝通的方式,但是單位內的網路一旦與外界網路連線,敏感的資料即會成為國際網路用戶容易取得的目標,也會引發所謂的資訊戰。我國的陳盈豪先生,設計出CIH病毒,因網際網路傳播,於1999年4月26日發作,造成全球共有600萬台電腦遭受毀滅性打擊,其中韓國損失最嚴重,共有30萬台電腦中毒,俄羅斯有10萬台電腦癱瘓,中共也有近十億元人民幣的損失[2]。一個小小短短幾行的病毒程式,在發作時不用花費一兵一卒,就可造成許多國家軍事、商業、民生上重大損失,減損國家戰力,在現代軍事作戰來說,正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最佳作戰方式亦是未來戰爭科技發展的主要趨勢與潮流。

誰掌握先機,誰就能掌握戰場,如以兩次波灣戰爭來說,除了武器改良殺傷力更強、準度更為精確外,在戰前大量情蒐掌握對手,以及對伊軍指揮通訊系統的入侵破壞,在第二次波灣戰爭中,沒有出現任何一架伊軍戰機升空迎敵,而心戰方面利用傳單和廣播也成功化解伊軍心防。顯示資訊戰為現代戰爭求勝求活的重要關鍵,甚至以能使假想敵國陷入打消打擊念頭之境地,更具有效的嚇阻力,俾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戰爭原則,如果我們能在平時日常生活中建立全民「資訊戰」的概念,在平時加強人民資訊安全的意識,建立安全穩固的資訊環境防護基礎,在未來發生資訊戰爭時就能見少損失甚至贏得戰爭的勝利。

 

本文

壹、研究動機

資訊化是當前全球普遍發展的趨勢,自從電腦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資訊處理工具後,利用電腦執行作戰任務,甚至透過網際網路將戰爭移至一般百姓身上,並因此擊垮敵國的經濟及一切,可能是在未來我們必須去面對的嚴肅課題,快速興起的電腦及網路也孕育出資訊戰爭或網際戰爭(CyberWar)等新的戰爭形態。

在日常生活或新聞中常有發生資料外洩、資料被竄改、中電腦病毒、資料保管不當造成毀損等,引發個人或商業上重大損失之消息,而在運動場上常常亦發現具有濃厚的「資訊戰」運用。隨著科技進步,商場、運動場、工作與生活上的各種競爭中,「資訊戰」的方法與電腦資訊科技產品結合使用,形成了今日資訊化的社會現象。

在現代資訊或社會各種競爭中十分強調數據「資料」的彙整與預測,資料經彙整分析後形成評估未來與計畫性的「資訊」。因此,「資訊」的發展基礎,就是「數據資料」,這些基本數字是各種競爭上可以利用的「資訊」。如:運動場上資訊的收集、假情報的運用等都是運用資訊成就勝利的方法之一,這不僅是最淺顯易懂的資訊戰運用,也是資訊戰跳脫戰場外,最好的運用例證。

坊間探討資訊戰的論述,多以軍事方面為主,但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常遇到許多「資訊戰」的攻擊狀況而不自知,鮮少人探討資訊戰爭手法和運用於日常生活上。

為此,本文所研究問題是:「資訊戰運用於日常生活手段之探討」,期望研究資訊戰導向生活競爭中,以協助國人瞭解其本質、特性,進而探討出將生活上的最新的資訊作戰概念,造就未來職場與人生旅途中的順利成功。

貳、研究範圍與方法

本篇將以廣義的「資訊戰」,來闡述生活中的「資訊戰」運用,並且先試著將生活中常見的資訊手段及遭遇到與資訊活動有關的問題,來做為「資訊戰運用於日常生活手段之探討」論文之主要內容,研究範圍大致以日常生活中的資訊運用為。

戰爭的面向又可分為「攻擊」與「防禦」,本文僅針對「攻擊性」的資訊戰運用進行探討,而「防禦性」的資訊戰運用因在「資訊安全」的許多專著中均多有研究,故防禦面的資訊戰運用不在本文中多作討論。

研究方法首先介紹「資訊」與「資訊戰」的定義,讓大家瞭解何為「資訊」、「資訊戰」,接下來探討生活中與資訊有關之運用,如相關影片介紹、生活中所遭遇到的資訊攻擊案例資料等等,來做為日常生活上各方面與「資訊戰」運用的立論。

参、文獻探討

國內外在資訊戰方面有很多論著,如美國蘭德公司1996年出版的「戰略性資訊戰(Strategy Information Warfare:A New Face of War)」,主要在探討戰略資訊戰概念及其基本特徵。

中共對資訊戰方面研究有:王小東著的「戰略性資訊戰的基本概念」、張召忠著的「網路戰爭」、張天平著的「戰略資訊戰」、何全德著的「網絡資訊安全刻不容緩」、曾華國著的「網路安全,中國新經濟瓶頸」等。

國內的學者有孫以清著的「資訊戰與威嚇的可信度:論戰略性資訊戰與嚇阻」、李文夆著的「資訊戰對於美國的衝擊與因應戰略探討」、林恩杰著的「資訊戰理論與應用之研究」、曾章瑞著的「中共研究發展資訊戰對我國之影響及因應之道」、林勤經著的「資訊戰策略」、廖宏祥著的「研擬『資訊戰國家戰略』計畫草案」、楊開煌著的「我國因應中共資訊戰之研究」、張文廣及曹邦全著的「中共資訊戰之研究」、丁德榕著的「後冷戰時期中共軍事戰略—資訊戰之研究」、林恩杰著的「資訊戰理論與應用之研究」、我國國軍亦頒有「國軍資訊戰要綱」準則,針對資訊戰的定義、內涵、資訊戰的方式、型態等等作出定義與說明。

以上論著均針對軍事或國家戰略上的資訊戰運用做論述,鮮少論及現今社會上所遭遇到的資訊攻擊問題,另外坊間相關出版的「資訊安全」書籍又僅偏重「資訊防禦」的面向,對「資訊攻擊」的面向鮮少做深入剖析。

本研究將對「資訊戰」作明確的定義,同時對生活所使用的資訊手段、元件與設備及所遭遇之資訊危安事件作整理及探討。

肆、資訊與資訊戰的定義

「資訊」(Information)所包含的範圍非常廣泛,舉凡紙本文件、個人電腦內的檔案、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傳輸的資料、甚至是人與人的交談、表情皆屬於資訊的範疇。

從古至今「資訊戰」之應用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戰爭發生時解讀敵人的訊息或傳送錯誤的資訊給敵人,常常是戰爭勝負的關鍵。春秋戰國時期,孫臏用減灶之法,傳送孫軍兵力的潰損,誘使龐涓深入進而殲滅;三國時期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兵力相差數倍,卻因袁紹輜重所在被曹操得知,造成兵糧短缺,間接扭轉了局勢;現代大部分的人都有下載檔案的經驗,不過分享者通常會將檔案進行壓縮加密,以避免網路警察直接解壓縮得知內容後,依智慧財產權之法律條文控告侵權;極為氾濫的網路駭客(hacker),可輕易侵入電腦抓取資料,或是趁著傳送個人資料給朋友的傳輸期間,竊取封包並得知內容以獲取重要的利益;商業駭客會利用攻擊的方式得到公司的機密性資料,為避免讓這些資料被其他企業或不肖人士利用,通常公司會將機密性資料加密來保障資料不會洩漏給商業競爭中的對手;現今的職棒、職籃也常常看到場邊教練作出一連串的小動作藉以下達指令資訊給球員;資訊科技的運用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運動透過電子科技來輔助選手訓練或是裁判裁定判決;職業網球賽也會利用電腦紀錄球的落點,以利於判決模糊地帶的界外球;線上遊戲的玩家,透過後門程式或網路入侵的方式侵入主機竊取其他玩家的寶物;警察透過網路主機上所記錄的IP位址及網路卡編號尋找到意圖網路援交的不法人士;駭客透過程式偽造IP位址躲避警方查緝;不法業者透過網路機器人進入網路留言版散播廣告或散佈垃圾郵件;有心人士架設網站供網友下載圖片、歌曲或程式,然後趁機植入木馬程式以利後續入侵主機竊取所需資料;微軟及許多防毒軟體為防止駭客入侵,紛紛研發許多的防火牆技術,讓駭客很難進入未授權進入的主機內等。這些例子都在說明資訊戰爭不止出現在古代與現代軍事作戰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衝突中隨處可見,都是在敵我衝突中,透過對「資訊」的奪取、破壞、偽裝等所發生的對抗,這些對抗當然也都是人類戰爭中的另一種形態。

針對上述的敘述,我們必須瞭解「資訊」到底代表什麼意義,之後才能瞭解什麼是「資訊戰」,資訊戰的形態到底有那些形態,如何與生活周遭的各種狀況交互運用以期達到我們想要的目標。以下就「資訊」與「資訊戰」二個重要的名詞加以定義。

一、資訊定義

對於理工背景的人而言,提到「資訊」。往往就會聯想到電腦及網路,但事實上資訊所包含的範圍非常廣泛,舉凡紙本文件、個人電腦內的檔案、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傳輸的資料、甚至是人與人的交談、表情皆屬於資訊的範疇。

韋氏辭典對於「資訊」(Information)的解釋為:「藉由與他人溝通、或是經由個人的研究調查、閱讀、學習、或教育所獲得的知識」[3]。因此可知,「資訊」為「有意義或有內涵的訊息」。而將資料經過有目的的處理、組織、轉換成訊息,足以使接受者據以採取行動,獲解決問題,這就是資訊。上述定義推衍出資訊是包含三種階層[4]

(一)資料(Data)

未經整理的情報,如個別的觀察行動,測量,私人的訊息,通訊擷取及文字等,在這三種階層中屬於最低層次。

(二)資訊(Information)

資料成為訊息的過程包含對已蒐集到的資料作排序、分類、索引或其他資料比對的工作等,經過這些程序,最後產生新的訊息。

(三)知識(Knowledge)

資訊經過分析與了解後,就成了知識。最後階層的知識就可以作為作戰行動的參考。知識將提供安全,減少風險。藉著指認敵軍弱點與重心,再加上幾近完整的友軍狀況與能力景象,知識將能最有效的運用各種軍事武力,使高節奏作戰成為可能。[5]

資訊戰的涵義,就是最後要找出有利於戰爭的情報,而上述三種階層衍生的過程,就是將雜亂無章的資料轉換成有用的「戰場知識」。

 

 

 

 

 

 

 

 

 

 

圖1:資訊的重要性與關係圖[6]

 

圖1表達的為「資料」、「資訊」、「知識」相互間的關係。以本圖為例,對企業而言當消費者在商店中購買物品結帳時,資訊系統可經由條碼紀錄金額、物品名稱與數量,這是一筆最基本的「資料」。當隨著資料量的增加,這些資料漸漸匯集便成為報表,原本看似無意義的資料經由簡單的分類就成為「資訊」,當企業藉由資訊的比對、分析後,發現如何增加營收時,這便成了「知識」。藉由知識不斷的累積,便可預先判斷不同時間、不同擺設所會帶來的收益,這就是經營者的「智慧」[7]。人類智慧的形成是經許多「資訊」累積並經大腦整理消化與活用而來,目的便是要開創未來為人類謀求更大的幸福。

二、資訊戰定義

所謂資訊戰,可定義為:「對立雙方為爭奪對於資訊的取得權、控制權及使用權,而展開的一種戰爭形式。其目的在於利用這些資訊優勢使對方屈服,或是使對方喪失這些優勢而達到干擾對方之作用」[8]。而美國陸軍對「資訊戰」所下的定義是:「藉由採取影響敵人資訊、資訊相關程序、資訊系統和電腦網路等行動,以奪取資訊優勢;同時,亦須對己方資訊系統採取防護措施」[9]。以這些定義看來來看,資訊戰是在「使用資訊」為前提下而進行的。以影響敵人之資訊、資訊化處理及資訊系統,而防禦本身之資訊、資訊化處理及資訊系統,以取得資訊之優勢所採取之各項行動,稱為資訊戰。

狹義的資訊戰是運用資訊空間做為戰場,資訊空間泛指資訊傳遞定義與分類、交換、儲存及管理所佔用的空間。廣義的資訊戰則涵蓋企畫管理、作業流程和後勤支援等全方位的資訊運用。我國「國軍資訊戰要綱」第一頁,開宗明義的對廣義資訊戰作出定義:「資訊戰係運用各種手段影響敵方並防護我方決策程序與資訊系統之行動,以創造資訊優勢」。因此,由上述定義知道,凡用來影響或創造「資訊優勢」的「任何手段」都是「廣義資訊戰」所要探討的範圍。正如目前一般商業營運優良的公司,資訊交換越快速、對於商場活動也就越能掌握先機。在戰時,藉由快速取得敵方資訊,瞭解戰場動態,可以迅速部署各兵種聯合作戰,取得軍事優勢,並運用資訊管理軍隊及人員的運動、通訊聯絡、情報偵搜、後勤支援、兵員動員及武器需求等,可節省大量人力及財力,提升作戰效率[10]

資訊戰,含有「資訊」與「作戰」兩個概念,「資訊」上小節已詳述,而「作戰」則為兩敵對體互相對抗的行動,具有暴力性的特質,現代的「作戰」,乃泛指一切的敵對衝突、對抗行為及競爭,而社會上及日常生活之中到處就充滿了各種衝突,故資訊戰爭亦可應用於社會及日常生活之各種狀況,本論文從「廣義資訊戰」中探討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各種「資訊戰」狀況,希望透過本文之對生活中資訊戰之探究,建立國人平時良好之資訊攻防概念,以利未來資訊戰爭發生時能將資訊戰所帶來對國人之傷害降至最低。

三、資訊戰的目的及型態

(一)資訊戰的目的

資訊戰係運用資訊技術或武器,攻擊敵方資訊與系統,以取得資訊控制;並防護我方資訊與系統之安全與完整,以確保資訊優勢[11]。當建軍備戰的理念納入資訊戰的觀念,使資訊戰的王牌可以出擊與防禦,在戰略上可以彈性運用,交錯運用下能遂行政治目的與經濟目的,以最小成本達致對敵人最大的破壞力。

資訊戰所耗費的成本,遠低於傳統戰爭的軍費,所造成的破壞力,可超越傳統戰爭所帶來的破壞力並由敵人內部來瓦解敵方戰力。資訊戰不僅僅只是戰場問題,可直接傷害後方電腦與通訊及電訊,將造成整體後勤系統、後方金融體系、醫療體系,與所有跟電腦與通訊及電訊相關系統癱瘓,使敵人人心動亂從內部失去作戰意識。

(二)資訊戰的型態

資訊戰具有戰場透明化、整體協調化、行動同時化、打擊精確化、空間寬廣化的特徵;其運用方式為何有「資訊嚇阻」、「資訊壓制」、「資訊遮斷」、「資訊摧毀」、「資訊封鎖」、「資訊欺騙」等[12],而其作戰範圍包括指揮控制戰、電子戰、情報戰、心理戰、經濟戰及電腦病毒戰等幾種類型[13]【如圖2】,未來還會依人類資訊科技的進步而不斷擴展。

 

 

 
 

 

 

 

 

 

 

 

 

 

 

 

 

 

 

 

 

圖2:資訊戰的型態(資料來源:圖為作者自行整理)

伍、日常生活中有關「資訊戰」的相關內容探討

一、日常生活中與「資訊戰」有關的影片

坊間有許多影片在描述「資訊戰」的場景無時無刻沒有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以下介紹幾部較為經典的影片。

(一)防火牆

1.影片內容概述:

電影是在描述一位電腦安全專家傑克史坦菲德於一家位在西雅圖的太平洋銀行工作。他是一名備受信賴的高階主管,多年來負責設計最有效的防盜電腦系統,透過層層的密碼和防火牆,阻止日益猖獗的電腦駭客盜取銀行的資產。好幾個月來,歹徒比爾考克斯一直在仔細觀察著傑克和他的家人,並利用各種先進的電子儀器,監控他們上網的活動,竊聽他們的電話,熟知他們的日常作息,並竊取他們最隱私的資料。他知道他們小孩的名字,也知道他們的病史,更知道他們居住的社區保全系統的密碼。他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了解傑克一家人的每一個生活細節,現在終於可以展開行動。他率領一組人馬闖入傑克家中,把貝絲和他的小孩軟禁在家裡,而傑克則被迫幫助他服務的太平洋銀行竊取鉅款[14]

2.影片內容中與資訊戰有關之手法探討:

在影片中主角利用家裡玩具遙控器干擾訊號的特性,干擾歹徒監視,製造空隙讓家人逃跑;利用手機拍下歹徒帳號,利用自己的能力,而把歹徒的錢偷回來;利用主角狗狗的項圈有GPS衛星定位系統,進而掌握被帶走的家人動向都是資訊運用的戰法。

而歹徒長期跟蹤,掌握生活資訊,有利於侵入傑克家,且防止傑克有不尋常的行為;從垃圾桶找到傑克的資料,以盜用傑克帳號;利用傑克,參觀銀行,了解銀行的作業程序;知道傑克的兒子有過敏症,用來威脅傑克來達成目的;傑克想利用電腦向外求救卻因為被歹徒入侵監控而失敗;歹徒命令傑克將監視筆放在身上,以利監視他的行動;歹徒監聽了傑克的手機,使得他無法與外界求救等。

以上這些方式也都是在敵我雙方進行資訊攻防之間「資訊戰」的精彩運用。

(二)獵風行動

1.影片內容概述

1944年美國軍方因通訊密碼遭日軍破解後,轉用僅美國納瓦荷族會使用的語言編成通訊密碼,在太平洋上的賽班島戰場上派出了護衛與由納瓦荷族原住民組成的密碼兵,用密碼下令砲擊地點與攻擊地點,由於日軍無法破解密碼,美軍由弱勢轉為優勢。

有一天美軍誤擊自己人,但密碼兵身上背的通訊器被打壞,無法聯絡基地解決這個問題,苦無對策下,安德斯決定由長相酷似日本人的班亞吉假扮日軍、安德斯假扮被俘虜的美軍,兩人合作奪取敵方的無線電使用,成功解救同袍,而且成功的攻擊日軍。最後美軍利用班亞吉傳回的密碼訊息,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攻佔了山頭,打贏這場勝仗。戰爭結束,班亞吉回到了故鄉,與家人一起緬懷戰場上的好友安德斯[15]

2.影片內容中與資訊戰有關之手法探討

在「獵風行動」當中,資訊戰的手法主要在於密碼戰的部份。指揮官將作戰資訊或命令告知密碼兵,密碼兵利用特殊語言設計過的密碼將訊息傳達到戰地部隊,再由部隊裡的密碼兵解密,告知長官傳送的訊息。戰地部隊也是用相同的方法傳訊給指揮部。由於敵人沒有密碼本,所以難以解密,就算可以解密,也必須花上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軍即能掌握優勢趁機攻敗敵軍,因此在一場戰爭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密碼本。電影中,密碼就是原住民的語言,密碼本即受過訓練的原住民密碼兵,所以保護密碼兵是有絕對必要性,而密碼運用亦是在軍事、商場、運動場及生活中戰爭中常使用的手段之一。

(三)全民公敵

1.影片內容概述

威爾史密斯演一名家庭幸福美滿、前途一片光明的執業律師,正當他幫太太選購聖誕禮物的時間,遇到一位久未謀面的朋友。但是這位朋友好像後有追兵,並像受到了極度的驚嚇。他央求史密斯救他,在倉惶中拿了史密斯的名片後,便行色匆忙地逃跑了。就在他橫越馬路時意外發生車禍,當場死亡,史密斯完全不知道自己已陷入一個難以脫身的謀殺案中,因為喪生的友人,剛剛神不知鬼不覺地,將記錄著國會議員謀殺案的磁碟片,放在史密斯的袋子裡。而謀殺案主謀強沃特和他的屬下,正追殺著史密斯的朋友。他們在車禍現場找到了史密斯的名片後,開始跟蹤史密斯,企圖嚴密控制史密斯的行蹤,藉以奪回磁碟片,並殺人滅口。史密斯唯一的救兵是曾為安全局探員、現在轉為地下情報販子、對安全局的技倆一清二楚、並知道如何反制的金哈克曼,最後他們靠著智慧及有效的資訊的運用與防護成功反擊[16]

2.影片內容中與資訊戰有關之手法探討

影片中使用的電話監聽、針孔式攝影機、衛星偵測、GPS追蹤等手法都運用高科技的資訊技術,提供使用者資料掌控的最迅速方式。在現實生活中,也有政府官員提議身分證要加裝指紋晶片化的政策,理由也和電影全民公敵一樣,為了保障全民的安全,也為了身分證防被偽照的可能,以及監控一些犯罪問題而提倡的。可是再仔細想想看,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是連記載重要的身分晶片身分證也被偽造了呢,那有什麼防範的措施和替代方案嗎?那被偷或是被偽造的身分,一旦被濫用或是從事非法活動,那真正的受害者,不是就更糟,因此本片給我們深切的省思就是「資訊就是力量」,因此「資訊」更需受到良好的保護。

(四)終極警探4.0

1.影片內容概述

「終極警探4.0」名紐約警探約翰麥克連,在一個原本看似簡單的捉拿駭客嫌疑犯馬修費洛的任務中,驚而牽扯出一個恐怖犯罪組織將對美國進行一連串的恐怖攻擊;這個恐怖份子組織,用著資訊安檢的理由雇用了一大群的駭客,要他們進行對美國本土各種重要部門的資訊電子設備,以競賽的方式讓駭客們互相進行密碼破解的競賽,並且在事後進行滅口,而當中駭客馬修費洛就是競賽中的其中一人,在主角逮捕過程中,正巧與恐怖份子派來的殺手對上,進而將這部片子帶入主題[17]

2.影片內容中與資訊戰有關之手法探討

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恐怖份子竊取了F-35戰鬥機的詳細資料、通話密碼和攻擊密碼,而且還假冒陸戰隊空管員下達攻擊指令,攻擊麥克連所駕駛的大型聯結車,如果這些發生在現在國防上,可能會造成的後果可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在這部片子中,所提到所謂的「全面性瓦解」,就是將全部行動分成三個步驟將全國基礎建設,包括資訊、交通、電腦、網路、電力、供水等重要機能進行瓦解,介紹說明如下。

第一階段交通系統停擺:在片中,恐怖份子控制了全國的交統系統,讓全部路口的紅綠燈全部亮綠燈,進而造成大量的交通事故、甚至讓火車、飛機、捷運…等大眾交通運輸停擺無法運作。

第二階段財經和通訊全面癱瘓:恐怖份子控制了股市的電腦,讓盤面一率大跌,使得大量的股民以為自己辛苦得來的錢全部不翼而飛,而形成恐慌,而且將控制了全部的通訊衛星,使得所有的電話、電視畫面、廣播…等無法透過衛星傳送。

第三階段破壞全國基礎設施切斷一切資源:包括瓦斯、自來水、電力、核能,例:恐怖份子潛入發電廠,切斷了整個美國的電力,甚至控制了瓦斯的輸送方向將瓦斯全部送往同一個地點。

這部影片是描寫「資訊戰」最佳的寫照,其中運用許多資訊戰的手法,如開場中利用GPS找到警探約翰麥克連的位置;釋放「炭疽菌」假的訊息警報讓國安局人員離開岡位,以替駭客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駭客入侵電腦系統控制交通;控制媒體播放剪輯後的總統演說;播放白宮爆炸的偽造影片進行「心理戰」;傳送E-Mail炸彈擾亂敵人電腦;竊取F-35戰鬥機的通話密碼和攻擊密碼等手段。這些方法都運用到資訊戰中的「電子戰」、「指揮控制戰」、「情報戰」、「心理戰」、「駭客戰」、「經濟戰」、「電腦網路戰」等型態。

二、生活中常見的資訊戰攻擊戰法

戰爭不外乎有二面向,一個是「攻擊」另一個就是「防禦」;資訊戰亦包含二個面向,一是資訊攻擊,一是資訊防禦,以下僅就生活中所遭遇到的資訊攻擊狀況進行探討。

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資訊戰攻擊戰法,依其性質概可歸納為七大類,即:電腦蒐集分析資訊、形象塑造與心理戰、內賊、信息竊聽、入侵電腦、偽裝、及網路傳染病等[18],以下分別說明相關戰術的運用方式。

(一)電腦蒐集分析資訊

以電腦為工具,建立資料庫,分析其中資訊。又可分為「從公開來源蒐集資訊」與「個人隱私資訊」。

1.從公開來源蒐集資訊:

一般大眾均可得到的資訊,主要的來源有:大眾媒體如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路之各種網站、圖書館、各種單位與機關社團的通訊錄等。公開來源得到之資料,其原始型態往往是局部的、破碎的、但是利用電腦,依其關聯性串接起來,常常可得到許多有用的資訊,以及整體觀。

2.個人隱私資訊:

個人隱私資訊是和個人相關的資訊、其涵蓋的範圍甚廣。像是姓名、出生年月日、籍貫、個人電話紀錄、個人旅館住宿資料、身份證字號、駕照字號、地址、電話、電子郵件地址、印鑑、簽字、密鑰等資料。

這些資料可透過商業及許多手法來蒐集。如:蒐購、問卷調查、摸彩、抽獎活動填寫基本資料等方式實施,另外最近開始流行的「社交工程」(SocialEngineering),係以詐騙手法取得受害人的信任,而自願交付財物或資訊,是互動式平台(如Facebook的互動式網頁)開始流行後新的犯罪手法。駭客利用社交工程的概念,將病毒、蠕蟲與惡意程式等隱藏在電子郵件、網頁、明星或色情圖片散撥惡意程式或騙取個人資訊圖利。這些網路上的機敏資料如果未保管良好而洩漏遭被居心不良的人士所利用,輕則可能受到詐騙集團的詐騙造成個人損失,重則可能洩漏國家元首行蹤或重要資料,造成國家安全問題。

常見的社交工程攻擊包括︰電子郵件隱藏電腦病毒、網路釣魚、圖片中的惡意程式、偽裝修補程式等,另外即時通也是社交工程新途徑。

(二)形象塑造與心理戰

「形象塑造」意指藉由資訊操作,影響他人的感覺,以致其感情、理智、決斷改變,或者變更其行為。

「心理戰」意指利用人類天性中之害怕、慾望、邏輯等心理因素,改變其行為。大眾傳播媒體以及新興的網際網路都是傳播訊息的好方法,是形象塑造與心理戰良好的傳播平台,使用的手段可分為下列幾種。

1.謊言

謊言係指媒體所傳遞的資訊和事實不符,而當今的資訊數位科技,使得謊言更具說服性,無論是訊息、影像、錄音帶等,皆可用數位剪接技術來合成。手法概括地包括:扭曲事實、杜撰、嚇唬等。

2.污衊

污衊就是破壞他人的名譽。可用來爭取對方的支持者,用來取得某項計話的支持,或使他人遭受身心痛苦,手法概括地包括:陰謀論、誹謗等。

3.威脅

意指直接對目標發動的心理作戰。如給目標一封信,揚言要殺死他而國家元首或公眾人物常常是被威脅的對象。

4.廣告

廣告可以說是利用形象塑造或心理戰,去爭取可能的消費者的注意。但並非全部的廣告都是在進行資訊作戰,很多時候,消費者要靠廣告,得到有用的產品資訊,這就不能視為資訊作戰。另外電子郵件、電話、報紙雜誌廣告常常被歹徒用來行騙,典型的例子就是假中獎,歹徒通知受害者中了大獎,請他來領獎並將所謂的稅金匯進去之後就沒下文了。

5.垃圾訊息

垃圾訊息泛指沒有經過接收者同意,逕自送來的訊息。通常是未經接收人同意接收的廣告訊息最多,對於接收者來說,並沒有什麼正面意義,反而是一種騷擾,對發送人來不論接收人是否同意接收,但的確有達到發送人所需要達到的效果。

6.資訊檢查

政府資訊檢查,可算是資訊戰爭的一種攻擊手法,也可算是資戰爭的一種防禦手法。從攻擊面而言,它使政府監控到可能與國家安全有關所需之各種情資,而一般大眾卻無法接觸到某些的資訊。從防禦面而言,它保護社會不受到有違社會風俗或國家主權的言論,使得心理戰無順利推行。

(三)內賊

內賊通常是一個組織內值得信賴的人,一般認為是一個企業組織內資訊系統最大的敵人。內賊可做的壞事很多,包括自身取得利益、使公司資訊系統怠工、洩漏公司機密等其手法概可分下列幾種:。

1.叛徒

叛徒可能是公司的職員,包括現職的、暫時聘僱的、及外面的支援者,也可能是一開使便受雇於他人的間諜,利用自身職務之便,帶走現成的資料。方式概又可分為:國家及軍事間諜、商業間諜、隱私侵害等。

2.商業關係

和公司、機構有正式合約關係的工作夥伴最有可能是資訊竊賊。負責為公司辦公室打掃清潔的公司之職員,可以利用他們下班後可開啟公司每間辦公室的方便,竊取重要資訊。

3.考察訪問

一個公司的職員,若警覺性不夠,會對來公司的參訪者,或是要求諮詢的來函,洩漏出公司的重要機密。

4.作假

銀行或企業的員工,利用公司的資訊系統,獲得財務上的好處,如做假交易或變更資料內容。概又可分為:假交易、變更資料、假消息等。

5.內部破壞

員工可以利用真實的武器或軟體,破壞公司的資訊資源,使得資訊資源對外沒有作用,或者運作不正常。概又可分為:硬體破壞、軟體破壞等。

6.突破防線

係指非單位內部人員,可以突破單位內部安全防線,進入單位內部後取得權限,進而從事破壞。其方式概有:具體暴力破壞或竊賊、扣押、撿垃圾等。

(四)信息竊聽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充滿了電磁撥和無線電。利用這些電波,我們能夠聽收音機、看電視、打手機、送傳真、上網際網路、遙控開車門,以及用微波爐熱食物。

「信息竊聽」指的是截聽和分析各種電磁波信號。一旦截聽到信號。信號就會被解碼、翻譯做分析成報告,藉以了解對方資訊。因此就信息的保密和竊取,攻守雙方都有著一係列複雜的系統。以下介紹攻擊方數種攔截以及竊取對方資訊的方式:

1.電話竊聽

幾乎所有的通訊信號,都是可以被竊取的。信號的竊取不會打擾到通訊雙方,可長時間且秘密的進行,屬於一種被動式的攻擊。電話竊聽依發送訊號的媒介對象及方法,也有數種不同的類型,如:手機竊聽、呼號竊聽、依法竊聽、國情報單位竊聽、信息解碼等。

2.交通分析

不論是電話系統,還是電腦網路系統的通訊,都包括兩部份:一為要傳遞訊息本身,一為通聯訊息。通聯訊息是包含雙方電話號碼、網址或電子郵件地址,亦包含通訊時間等資料。這些資料一旦被掌握分析,往往會得到許多真貴情資。概可分為:撥號監控、地點追蹤等。

3.假冒通訊

假冒通訊,可稱為打電話不付錢,如:內部職員濫用公司電話、長途電話盜用、和大哥大手機盜用。手機電話的盜用目前情況最為嚴重普遍,大多數的手機盜用是採用複製方式,利用ESN/MIN掃描機,可以從無線通訊中得到手機的訊號ESN即識別碼MIN,用以複製手機。

4.電腦網路監控

電腦網路監控,是攻擊者和防禦者皆用的技術。攻擊者利用網路監聽,藉以竊取入侵所得重要資訊。防禦者用之追蹤入侵者的入侵資訊,其手段包含:封包監控、按鍵監控等。

5.環境監控

從真實世界中來獲得資訊的方法,有數不清個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有:電視監控、衛星監控、電磁波監控人工監控其它監控等。

6.破壞通訊

使通訊系統運作不正常,包括干擾、高能量電磁波武器、實體破壞等方式。

(五)網路入侵電腦

侵入敵方電腦,在沒有被發現下使用其資源。最常見的就是駭客入侵進入對方的資訊系統。其中最高境界,是取得該系統的最高使用者的登入帳號和密碼,取得對主機的完全操控權,其次是取得較低及一般使用者的權限瀏覽相關使用者的資料。至於其入侵的手段與步驟如圖3。

 

 

 
 

 

 

 

 

 

 

 

 

 

 

 

 

 

 

 

 

圖3:網路入侵電腦的手段與步驟(資料來源:陸軍通資電學校邱國富教官提供)

(六)偽裝

概有下列幾種類型「竊取身分」、「假文件訊息」、「特洛伊木馬」、「誘敵」等方法。

1.竊取身分

所謂竊取身分,意指冒充是另外一個人,從事一些活動,如:冒充員警,去執行勤務,進而詐騙財物;持偽造的信用卡,假冒他人從事消費等,是當今做常見的ㄧ種竊取身分的行為。身分被竊取的受害者,往往會莫須有地遭到許多困擾,他的信用卡可能被取消,電話可能被切斷,可能被警察叫去詢問,甚至可能被捉去關。

2.假文件訊息

「做假」是資訊戰爭對抗的ㄧ種手法。「做假」是針對某一個來源的文件而言,做假者可因此而得到一些好處,被做假者,可能因此受害,「做假」的ㄧ個重點,就是要使人相信,「假的是真的」,一般來說常見的手法有「假電子郵件」、「假廣告電子郵件」、「假IP」等。

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們常收到的一種郵件「垃圾郵件」,這是以做廣告為主的電子郵件。垃圾郵件常常是從一個假的網址寄出來的。有駭客利用垃圾郵件的管道發送仿效知名網站的電子郵件,引誘無知的使用者進入偽裝的知名或政府網站,藉此騙取使用者帳號、密碼等,然後再利用這些帳號及密碼獲取不當資料。由於這種網路犯罪手法較為新穎,網路犯罪專家估計,第一次收到「釣魚信件」的使用者有3%會被騙。網路釣魚通常會先寄發垃圾郵件,標題則多半為「系統更新,請檢查帳號」、「保護帳號,請變更密碼」、「帳號被關閉,請上網重新啟動」等容易吸引使用者注意的字眼,藉以取信於受害者,然後再提供一個偽裝過的連結,誘騙使用者登入假網站輸入個人資料[19]

3.特洛伊木馬

特洛伊木馬,英文Trojanhorse,其名稱取自希臘神話的木馬屠城記。特洛伊木馬泛指遠端遙控的工具程式,具有隱蔽性與非授權性。隱蔽性即是指能夠隱藏在電腦內,一般使用者不容易發現或刪除。非授權性則是指service端與client端連結後,client端將擁有大部分的權限,包括修改檔案資料,控制程式的執行與終止,甚至機關等,而這些權限並不是由service端所賦予的,而是由木馬程式所竊取的。

網路安全專家做過測試發現,在網路ATM用戶的個人電腦植入木馬程式,不須複製晶片金融卡,只要下一個指令就可破解網路ATM安全機制,三秒內將網路ATM用戶一天最高轉款限額轉出完成「假交易」,而整個過程不會出現任何異常訊息,用戶及銀行都不會知道被盜領。網路安全專家說,將ATM搬到網際網路上執行是不安全的:在網路上操作ATM,只要晶片金融卡插在讀卡機上,門戶就洞開,一旦使用者的個人電腦被木馬程式侵入,透過鍵盤側錄到晶片金融卡密碼,駭客就可入侵搬走任何東西[20]

4.誘敵

誘敵或者說是傳遞一個使人誤入陷阱的資訊,設個局叫敵人上當,就是利用這個消息,使目標掉入預設的陷阱。

(七)網路傳染病

網路傳染病,好似真實世界的傳染病,會在網路裡流傳開來,受到感染的電腦,會出現各種症狀,會有潛伏期的現象。網路傳染病會造成這種災難,如:把有用的資料刪掉、程式停止執行、或洩漏一些資訊給病毒的創造者等。習慣上,將傳染病毒區分為兩類:即是蠕蟲與病毒。

1.蠕蟲:

蠕蟲就像病毒,它的設計目的是在電腦之間複製它本身,但它會透過掌控電腦上可傳輸檔案或資訊的功能自動進行複製。一旦系統有蠕蟲時,它便會獨自行進。蠕蟲極具危險的一點是,它會大量複製。如,蠕蟲可將它本身的複本傳給您電子郵件通訊錄所列出的每個人,該人員的電腦接著會執行相同的動作,從而發生大量網路流量的連鎖效應,並進一步降低整個企業網路和網際網路的速度。由於蠕蟲不需要透過「主機」程式或檔案即可傳播,所以它們也能入侵您的系統,並讓他人從遠端控制您的電腦。

2.病毒:

病毒只的是ㄧ個程式,必須依附在其他的程式才能散佈。病毒程式能將程式本身加以複製及傳播,並藉著程式中的指令導致電腦或週邊失靈,甚至於破壞程式及資料等;就如同真正的病毒一般能透過接觸、飛沫、血液等媒介造成生病甚至死亡,是一樣的道理,因此亦稱之為「病毒」。一般來說,施放病毒是網路傳染病常見手段。

三、運動場上的資訊戰

資訊戰運用於運動場上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日隨時可見,如:運動比賽中可以產生數量眾多的「數據資料」,當這些「數據資料」經過整理、分析後,就成為了「資訊」。這些「資訊」便可以用來評估在各種不同情況選手的各項能力、反應。這些「數據資料」,都是比賽隊評估自己隊員或是敵方隊員的重要依據,之後再因應「數據資料」所產生的「資訊」,而有所反應、改變。在運用「資訊戰」的精神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數據使用的優劣」與「資料量的多寡」和「取得資訊主控權」等這些使用「資訊」的情況。在各項比賽中,都看得到這些大量使用「資訊」的情況,並且隨著不同的「資訊」呈現,而有不同的攻擊方式或是守備佈陣,已達到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

以大家最喜歡的棒球運動為例:在中其使用「資訊」的情況,與「資訊戰」的定義和「資訊戰爭」所講究的戰爭內容,有諸多符合之處。棒球場上所使用這些資訊與科技的使用,本質就是為了取得勝利以及分析出對自己有利的資訊,這點與「資訊戰」發展的出發點,看起來有極大的相同處。我們僅以棒球運動中打擊策略的運用來說明資訊戰運用於運動競賽的狀況,透過下面的舉例,可以更清楚看見這些相似處。

要成功的打到一位投手所投出的球,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在職業棒球上。而打擊者為了能夠擊出安打,所要花費的許多心思去思考投手的投球,尤其是擅長投出變化球的投手,打擊者永遠都只能等待和猜想投手的投球。因此,打者為了因應投手,所以發展出許多「數據分析」和「科技錄影分析投球」、「模擬投手球路」等方式,以求擊垮對手。如:台灣旅美好手王建民,在過去三年的數據中面對左打者時,被打擊率都比面對右打還高出許多,以2007年來看,王建民面對左打者的被打擊率是0.286,只投出34次三振;但是面對右打卻只有0.242,還丟出超過面對左打者兩倍的70次三振。因為王建民的「數據」,呈現出他不擅長面對左打者的「資訊」,所以許多球隊面對王建民時,都排出許多左打來面對他。而左打者透過球隊的球探,所給球路的分析記錄,發現到王建民對付左打者時,比較不敢投變化球,所以左打者幾乎都是看到直球就打、或是等待失控的變化球。

投手被打者分析、破解,而產生因應,改變自己的打擊方式,可從之前王建民投球時,經過對手影片分析、模擬投球之後,發現打者只要比正常打擊站位往內靠近一步,就可以容易打到王建民擅長的「伸卡球」,也讓王建民吃了不少苦頭。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棒球的打擊,也是運用了「資訊戰」作戰的內涵。棒球場上的資訊戰運用,除了從打擊的面向來分析外,亦可以從棒球比賽中各個方面來探討,如投手、守備位置的調度、教練調度等。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資訊科技對棒球運動所產生的影響,而且透過分析、記錄敵方投手的「資訊」,或是看打擊的影片來調整,而達到自己打擊的效益,甚至修改、防禦己方的打擊動作,而不被敵人掌握不利的「資訊」,與「資訊戰」的本質十分契合的。

「資訊戰爭」是使用電子武器、電腦分析等有關科技產品,用在「實際作戰」或「虛擬作戰」上。而不只在棒球場上,其他運動也開始使用各式科技產品,以分析對手資料、破解敵隊的戰術。這些透過慢動作影像、電腦數據分析等等的科技手法,是運動中破解敵人戰術的重要的武器,也是如何讓隊伍奪得先機、取得勝利的重要元素。在競爭激烈的運動場中如能掌握正確資訊做出正確判斷,避免我方資訊為敵人所探知,都是資訊戰爭延伸至生活中的重要表現。

 

結論

生活在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在許多事物上,都出現了劇烈的改變與進步,不管是上、工作上,資訊與科技的進步,帶給我們人類最大的幸福,就是許多事物將變得更方便、更簡易、更容易達到。而科技進步下所產生的「資訊戰」,也在軍事上、生活上及部分運動中運用了,。

近年在電腦網路上發生的侵害行為之情況日益嚴重,其中有涉及個人與社會固有的利益和價值,亦有涉及威脅電腦網路的正常運作。隨著網際網路服務類型的增多,侵害行為方式亦日新月異。我們所面對的最大敵人「中共」,無時無刻不想利用各種方法對台實施侵擾,資訊戰的方法亦提供中共侵擾台灣最為經濟的方式。如:中共駭客將微軟最新作業系統Vista破解後,順道植入木馬病毒及惡意程式,並公開於網站供人下載,許多貪小便宜的使用者若安裝破解版之Vista系統,每台電腦都有可能成為中共駭客進入臺灣竊取隱私資料的跳板,中共網軍若以此為資訊戰前的布局,伺機利用Vista之普及以悄悄滲入臺灣內部,中共即能輕而易舉地掌握臺灣各種以電腦控制的系統。如果發動戰爭,中共網軍即可輕易地癱瘓或掌控臺灣電腦系統不戰而勝,該情況實值得相關單位注意[21]

正當「台灣論」風波挑起國內統獨爭議的敏感神經時,中國駭客已對台發動至少八萬次的攻擊,連國安局都遭入侵七千餘次。這一波的中國駭客攻擊行動以「發散式攻擊」直接施放電腦病毒,不但規模大,而且有組織、有策略,很顯然中國「網軍」對台軟硬兼殺的「資訊戰」(IW)已悄然展開。美國國防部於1999年對台海兩岸軍力評估報告:「台灣在資訊戰方面,由於是全球最大的電腦零組件製造國之一,擁有足夠展開資訊戰之攻擊與防衛行動之能力,特別是電腦網路戰及電腦病毒傳佈戰。」由此可知,資訊戰是我方佔優勢的武力,亦可能是贏得戰爭的關鍵,應加以把握。根據情報顯示,中國自一九九七年起即針對駭客入侵、電腦病毒攻擊等各種狀況進行資訊戰模擬演習,相關基礎建設及戰術戰法也同步研發。為了逼台灣屈服於「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國追求資訊戰優勢自是迫不及待。政府應該警覺,除了軍事目標,電子通訊、電力與石油等能源供應、金融業務及空航管制,也是中國駭客入侵的目標,政府不能只重視軍事指、管、通、情的安全維護,民間的資訊系統與網路安全如果遭到破壞,後果不亞於敵人大規模的空襲。

我們常在討論中共有幾千枚飛彈對準台灣,那我們要花多少錢買愛國者防禦飛彈才夠攔截中共所有飛彈?試想如果我們能利用資訊戰的方式,在中共飛彈尚未發射前,利用有效的方法植入木馬或病毒,破壞或更改飛彈內的座標、操控電腦等關鍵資訊或設備,使敵人的飛彈失效或無法命中目標,這只要找幾個人,寫幾行程式就可以極低的成本達到極高的防禦效果,試問這和花天文數字買幾顆愛國者飛彈哪個較具成本效益。當然同樣的,敵人也能利用資訊戰的手段,在真正的武裝衝突前對我國各項重要基礎設施先行實施攻擊,癱瘓我國政府及軍隊作戰能力並使台灣發生大規模恐慌自亂陣腳後,再對台灣實施一連串的攻擊作為,消滅我國的作戰力量並接收台灣,這是中共要併吞台灣最有效及最省成本的方式。因此,如何建構一套完整的安全措施及拓展我國資訊戰略縱深來嚇阻解放軍的犯台野心,實為台灣國防應該認真思索的課題。

在面對中共未來可能以「網軍」對我平時及戰時隨時可能發生的積極入侵攻擊,在我們的資訊化程度越來越深的的社會,面對未來戰爭可能以「資訊戰」作為戰爭中的主要型態,我們在未來的國家戰略中應加強下列資訊戰相關作為:

1.建立具體衡量指標:

確認我國家資訊基礎建設的主要組成元件、量化我現有的攻勢及守勢資訊戰能力、規範我資訊戰應達到何種水準、並建立具體衡量指標。

2.蒐集及評估資訊戰的威脅與風險:

如潛在的弱點、可能的威脅、攻擊的效果及其造成的連鎖效應等。

3.促成國際間對資訊戰的情報交流:

協調國內及國際的執法單位,以促成國際間對資訊戰的情報交流,並促進與國際間的資訊產業合作。

4.促使國家經費提撥發展資訊戰能量:

用以研究發展能夠監控、追蹤、辨認、重建及攻擊與損害評估的技術,而密碼及網路安全的技術研發亦屬不可或缺。

5.建立國家軍事資訊戰戰略:

協助建立國家軍事資訊戰戰略,強調指揮管制通訊系統的建設及能量提升,同時全面進行以資訊為基礎的軍事事務革命。

6.政府應規劃建立緊急資訊應變系統:

政府應規劃緊急資訊與通訊系統、建立最低必要緊急資訊與通訊網路,以作為「必要的最少資訊設施」的基礎。

7.建立資訊戰政策與執行指標:

建立資訊戰的戰術預警指標、攻擊評估、損害評估及緊急反應與應變措施;同時宣告資訊戰的報復政策,以達成某種程度的資訊嚇阻作用。

8.建立民間資訊戰工業能量:

制定一套安全調查程序並廣泛吸納民間資訊工業能量並與產業界合作建立伙伴關係,擴大與民間合作的基礎。

9.建立資訊戰認證標準:

政府應提供政策上的誘因,鼓勵公民營單位獲得資訊戰認證。

10.建立全民國防之資訊戰觀念:

配合軍訓或一般課程規劃,將資訊戰教育課程納入政府、民間學校或單位資訊教育,透過學校相關課程規劃,建立國人資訊戰概念,以警覺防範措施。

11.協助建立守勢資訊戰準則及程序:

政府應視各單位需要,協助其制定守勢資訊戰準則及程序,尤對控管國內基礎建設(水、電、交通、通信及公務部門等)之機構人員,更應加強建立資訊防護基本概念,以免成為戰爭發生時第一波受害對象。

資訊戰爭,決勝要素及成敗關鍵不是武器系統,而是『知識』(know-ledge),將來決定國家成敗或軍事行動不只是軍人,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國家行動與決策,因此,我們必須要不斷學習,更要創新、突破傳統思考方式,才能跟上資訊時代的腳步。台灣有傲視全球的電子資訊工業及數目可觀的高科技人才,如讓大陸網友以「南京大屠殺」來形容的「車諾比」(CIH)病毒設計者陳盈豪,我們應該整合與利用這些資源,除了防範敵人侵入與破壞台灣政治、軍事、交通、金融與資訊系統外,也應積極發展「電腦核彈」,化被動為主動,方能制敵於機先,有效嚇阻敵人犯台野心。國內政、經、軍、心的運作系統,正朝向高度資訊依賴及高脆弱性結構發展,因此,資訊戰正對我國整體安全,形成持續與成長性的威脅,如何因應乃成為國家間安全當務之急。在面對敵人無時無刻無所不用其極的想入侵、併吞我們的狀況下,平時我們就應將資訊戰的觀念建立在國人日常生活中,瞭解資訊戰的意義與方法,將有助國人在未來資訊化的戰爭中,增加抵抗力,減少損失甚至獲得二岸在各種衝突的勝利。

 

[1] Yahoo奇摩知識+,什麼是資訊科技。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1701589&q=1008040702838&p=%E8%B3%87%E8%A8%8A

[2]李子夏(2003),戰略性資訊戰對我國之衝擊及因應策略探索性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P7

[3]李順仁編著,資訊安全,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310月,P1-3

[4] EdwardWaltz1996),Information Warfare Principles and OperationsLondonArrrech House Bostonp1.

[5] Speed and Knowledge1997),The Annual Report on the Army After Next Project to the Chief of Staff of the Armyp10.

[6]李順仁編著,資訊安全,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310月,P1-4

[7]李順仁編著,資訊安全,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310月,P1-5

[8]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http://www.stpi.org.tw/

[9] FieldManualNo.100-6(FM100-6)InformationOperations2-2WashingtonD.C.:HeadquartersDepartmentoftheArmyAug.1996.

[12]國軍資訊戰要綱P7

[13]中華民國97年國防政策白皮書第三篇第八章第三節作戰系統整合。http://report.mnd.gov.tw/chinese/a7_2c.html

[14] Yahoo奇摩電影,防火牆,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1567

[15] Yahoo奇摩電影,獵風行動,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272

[16]開眼電影網,全民公敵,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Eatm0884023

 

[17] Yahoo奇摩電影,終極警探4.0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214

[18]湯耀中編著,從戰爭的觀點論資訊安全,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3月,P4-1

[19]吳祥億(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二月號),資訊時代對國家安全的挑戰,http://www.moeasmea.gov.tw/public/Data/86310112471.pdf

[20]ATM若遇駭 3秒盜走10萬,http://tw.myblog.yahoo.com/jw!upu6RpudG0aEjrZUEtzySs0-/article?mid=29

 

[21]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全球資訊網,吳祥億,資訊時代對國家安全的挑戰,http://www.cga.gov.tw/coast/publication/epaper.asp?body_id=1375

 

文章標籤

飛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中共戰機起飛約多久可到台灣

先介紹飛機飛行速度,一般我們對戰機的飛行速度通常以馬赫作為單位,馬赫是表示速度的量詞,又叫馬赫數。一馬赫即一倍音速:

音速為壓力波(聲波)在流體中傳遞的速度。馬赫數的命名是為了紀念奧地利學者馬赫(Ernst Mach, 1838-1916)

1馬赫大約為340公尺/秒,約合1224公里/時。

台灣是一個島嶼,其相對位置在中國大陸福建省東方約150 公里,隔著台灣海峽和福建省相望。台灣海峽的最狹處約在新竹至福建省的距離(一說為台中至福建的距離),僅130 公里,最寬處位於與巴士海峽交界處,達250 公里以上,平均寬度200公里。

所以在以往還沒有 E2T早期預警雷達飛機的時候,中共的戰機如殲二十只要一起飛,如以全速約二倍音速(約每分鐘40公里)直飛台灣,我空軍也只有5 至6分鐘的預警時間來防備,時間上十分緊迫,不過通常戰機沒有必要通常不會以全速前進,因為太耗油料,通常會以普通巡航速度飛行。因此如果地面待命戰備人員在接獲備戰命令後,從起身至戰機備妥升空起飛,我國空軍目前以六分鐘內完成為待命起飛標準,而在地面戰機未升空前,則先由已在空中巡役的戰機先至目標區接戰或實施攔截任務。

以下為我國空軍緊急升空接戰戰備演練

空軍展現精實戰力!F16六分鐘升空攔截敵機影片欣賞:(F16緊急起飛)(資料來源:東森新聞)

飛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攻打伊拉克期間所採取之新聞作為

壹、前言

媒體可以牽動戰局發展,勝戰的關鍵在於武力、管理、策略、媒體的綜合運作,不管個人、企業或國家,美伊戰爭所展現的新視野與新觀點,是新時代必備的經營智慧!媒體已成為繼高科技武器、戰略戰術、國際政治外交、民心向背等四大因素外,決定戰爭勝利的第五種因素。如何最大限度的破解敵人不實宣傳,最大限度的擴大自己的有利宣傳,這是媒體戰。

在波斯灣戰爭中媒體戰已成為美伊戰爭組成的一部份。在對伊戰爭中,美軍不僅是對伊拉克城市投炸彈,還要投糧投收音機傳單和祈禱語錄。戰爭不僅僅在疆場,也在電視、網路、無線廣播和清真寺展開。善戰的將軍,不僅需要掌握各種高技術的信息化武器,還必須學會掌握另一種武器,這就是大眾傳媒。美國和伊拉克對媒體的運用可說讓現代人看足了戲,以下件簡單報告美國攻打伊拉克期間所採取之新聞作為。

 

貳、本文

一、波斯灣戰爭的緣起:

波斯灣戰爭是指199082日 至19912月28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8月2,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吞併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116日 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本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波斯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同時為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打下了伏筆。

二、戰爭與媒體

現在的戰爭上跟心理戰的結合是很緊密的,交戰雙方都希望透過心理控制的目的,從而渙散敵軍,這一點,在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戰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媒體戰」概念的出現在1990年代以後,隨著波灣戰爭中大量的「資訊共享」,美國逐步改變「宣傳戰」與「心理戰」的負面印象,而開啟了「公關革命」的新領域。在「資訊共享」的目標下,「媒體戰」被廣泛運用以後,也遭到諸多的批評,主要是集中在針對西方的主流媒體(mainstream media)並不只報導戰爭的事實,他們也變成一個戰爭的積極參與者。

在科索沃戰爭中,據說北約把打擊南斯拉夫國民精神與心理放在比打擊其作戰部隊更重要的位置。北約使用飛機廣播電臺,如EC-130特殊電戰機,以電臺或電視臺的頻率向南斯拉夫人民廣播,進行心理戰。而南斯拉夫則透過宗教、族群意識對本國軍民從事精神動員,並反制北約的宣傳。在高科技戰爭中,心理戰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作戰方式,並可以對戰爭產生戰略層面的影響,而在實施「心理戰」上「媒體」的運用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

三、美國對戰爭中對媒體的運用

美軍在越戰中常常遭到敵人的「反宣傳」戰的威脅,是造成美軍在越戰失利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美軍記取教訓在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期間,美軍採取大量宣傳戰的手段幫助戰爭行動的順利,在波灣戰爭以後,美國把「宣傳戰」改成「媒體戰」來加以稱呼。美國的「媒體研究中心」(Media Research Center)的網站中,就有一項專們針對媒體播報戰爭新聞的欄目,而欄目的名稱就是「媒體戰視窗」(media war watch),主要的內容還是以報導和評論戰爭新聞為主。以下是本人蒐集美軍在新聞作為中所採取的手段介紹。

(一)戰爭發生前運用媒體發表不實聲明朔造美國出兵的正當性:

為了實現推翻海珊的目的,美國不斷呼籲武器核查人員開展“多目標同時行動”,以便儘早讓伊拉克隱藏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暴露在世人面前。因此美國在發生戰爭前一直發出多項不實的聲明,研究報告說,發表不實聲明的包括布希總統、副總統錢尼、國務卿鮑爾、國家安全顧問萊斯、國防部長倫斯斐、副國防部長沃佛維茨和白宮新聞祕書佛萊謝及麥克雷蘭等,其內容包刮「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與蓋達組織關係」等。

根據「廉政中心」的創辦人路易斯和幫助他寫作一本新書的研究人員發表聲明說,他們找出「八位布希政府高層官員至少在五百三十二個不同場合,對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與蓋達組織關係的九百三十五次不實聲明」。這些聲明發表於 二零零三年三月十八日 美國攻打伊拉克之前。廉政中心說,「布希本人和布希政府的七名高層官員從 二零零一年九月十一日 開始的兩年期間,有條不紊地散佈錯誤資訊」。

(二)資訊共享與隨軍記者的運用:

美軍採取了「資訊共享」和記者會的形式,把戰爭新聞立即傳播出去,在宣傳戰上也獲致極大的勝利。首先,在「資訊共享」方面,美軍把各媒體記者組成團隊,並給予正式的頭銜隨軍採訪,這些記者所採訪的信息都經過軍方嚴密的審核手續,再發到全球各媒體的新聞中心播報或刊登。這種對新聞媒體採取限制性的作法,也是學習英軍在福克蘭戰役中讓記者隨軍採訪的作為。美國國防部改變了妨礙採訪的限制性政策,主動提供媒體清楚的、開放性的軍事新聞;在戰時也對媒體採取主動的發佈信息的作法,並讓媒體記者隨軍採訪。隨軍記者為了完成使命,必須和士兵們一起前進,與士兵處在相同的戰爭環境下,其危險程度根本與軍人完全一樣,有時甚至危險性還更高,因此他們拍到的畫面和官方提供的畫面比較起來,讓人讀來就恍如置身戰場,較易為民眾所接受。

美國軍方讓「合作」的傳媒,分得採訪的優先權,讓名利心切的記者獲得獎項,但在骨子裡,美國白宮與軍方一直視傳媒為戰爭的宣傳工具,合作構造「零」最低傷亡」的無血腥戰爭場面,打一場全理性戰爭,不讓反戰派找到動員群眾的感性藉口,令美軍重蹈越戰腹背受敵的覆轍。英國學者泰勒就評論說:「波斯灣戰爭顯示民主國家能在資訊時代中,藉著媒體與民意的力量來成功的進行戰爭。因為媒體無法親身參與『真正的戰事』,資訊的取得非得透過嚴密的資訊共享體制,或是經過嚴格過濾後的巴格達當局所發出的信息,美軍便能夠利用媒體記者對資訊的渴求度,提供軍方版本的信息與影帶來主導媒體的走向,從而塑造美軍所從事的是種『正義之戰』的形象。

(三)有條件的限制媒體自由:

美國政府對新聞自由的限制卻比越南戰爭嚴格。大多數新聞報導來自軍隊組織的新聞發布會。只有被選出的記者被允許訪問前線和採訪士兵。採訪時始終有軍官在旁,採訪前必須獲得軍隊批准,採訪後受軍隊檢查。對外這些措施是為了防止伊拉克獲得機密情報,但實際上它被用來防止顯露政治上不利的情報。這個政策是在越南戰爭後被施用的,在越南戰爭中,對自己政治上不利的報導導致了美國國內對該戰爭的公眾反對。因此,隨軍採訪記者所發佈的新聞,仍須經過嚴密的檢查過程,才可對外發佈。

(四)主動召開記者會並找觀眾有興趣的軍官擔任發言官:

在記者會方面,美軍在作戰的過程中經常性的舉行記者會,把戰爭發展的情形告訴後方守候的記者。而記者會的主持人,通常會找來如明星般的軍官擔任,以引起民眾收看的興趣。有時並會由戰場最高的指揮官史瓦茲柯夫(Norman Schwartzkopf)將軍直接擔任,讓民眾感受到軍方的溫和與專業的形象。這個結果也使得軍方所發佈的信息成為媒體播報的主流,既使發生戰鬥上的失誤,民眾也願意相信軍方的說法。

(五)利用媒體大量散佈假消息:

321日,在美國對伊拉克開戰的第二天,美國有消息宣佈:海珊已經身亡。而數小時後,戴著眼鏡的海珊卻出現在螢幕上,號召伊拉克人民反抗美英聯軍的侵略。為了渙散伊軍的士氣,在戰爭進行當中,美國CNN電臺又散佈伊軍第51師率領全體士兵投降的消息。而當天晚上,伊軍第51師師長就出來澄清事實。輿論界因此一片譁然。而此後,我們不難發現,在美國和伊拉克每天都舉行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中,美方每天的宣傳措辭如出一轍。比如,聯軍在伊拉克的推進是按照預定計劃進行的;又有多少伊拉克士兵投降了;又攻打了哪些地方等等,而對外界普遍所認為的美英聯軍在伊拉克境內受阻的事情避而不談。伊拉克則緊緊抓住美國在人道主義方面的軟肋:美國在實施空中打擊的時候又導致了多少無辜貧民的傷亡;美國發動的是一場侵略戰爭等等。伊拉克希望透過這樣的宣傳來爭取更多輿論支援的用意也非常的明顯。

假消息層出不窮,由伊拉克將動用化武與大殺傷力武器、海珊父子或傷或死亡、伊拉克人民起義、大批伊軍投降,到營救被俘女兵、美軍被沙塵暴所困、戰線與補給線過長、主戰派犯了戰略錯誤、打不開北方戰線、戰爭會打多久的預測與實際的傷亡數字,太多的假消息,使受眾根本分不清楚哪是虛擬、,刻意的誤導或是真實的,但是利用假消息的宣傳效果影響敵人心理的效果確已達到。

(六)大量利用戰爭新聞畫面、伊軍投降畫面及傳單瓦解伊軍作戰士氣:

歷來的戰爭最後決勝敗是地面戰。海珊以陸軍見長而寄希望於地面戰。伊拉克部署在伊南部和科威特的軍隊54萬人、坦克4,280輛、裝甲車2,800輛、大炮2,000門。數量上較多國部隊佔優勢並有堅固的「海珊防線」。雙方的武器質量相差不遠。然而戰爭的進程和結果,都超過了軍事家們的預測。  地面戰爆發之前,美國成立了《沙漠盾牌》電台,宣傳美國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美國總是利用戰爭中飛彈命中碉堡或設施的畫面強調美軍的高科技作戰無人能敵,而伊軍在接受到這樣的訊息後遇到美軍總覺得只要美軍一出擊,就只有挨打的份,士氣瓦解,失去作戰意識。針對這種心理,美國在地面戰開始前,以MC-X130特種飛機投下每枚兩噸重的BLU-X82爆炸裝置,用炸彈產生的超壓衝擊波引爆地雷,以地震般的巨大爆炸聲使伊拉克士兵產生恐懼心理。

美國空軍繼而在伊軍防線上空散發大量傳單,大意說﹕「如果到明天你們還不投降,我們就要向你們發射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常規炸彈。」嚇得很多伊軍官兵不戰而降。甚至還有一名司令部情報軍官,攜帶邊界布雷區地圖來降。伊軍官兵不願為腐敗的獨裁專制政權賣命而甘願當俘虜,製造了戰爭史上的投降奇觀。美國裝甲一師的一架偵察直升飛機,在執行偵察任務時,幾百名伊軍官兵手持白旗從工事中湧出求降。一位英國記者深入前線採訪時,幾名伊軍官兵向記者要求投降。美國「威斯康星」號戰列艦派出無人駕駛飛機對伊軍佔領的費凱萊島進行偵察。攝影機拍攝到島上有幾百名伊軍手搖白旗向著無人駕駛飛機求降。

在地面戰打響之前,科、沙邊界前線還出現美軍和伊軍士兵交朋友、美軍向伊拉克士兵秘密供應糧食、伊拉克士兵也允許美國兵去參觀他們的裝備的奇事。由於在獨裁專制的統治下,軍隊也走向腐敗。部署在邊界第一線的部隊,多是新召入伍的預備役軍人,缺吃少穿,得不到公平待遇,所以會接受美國兵提供的糧食。在民主、自由制度下的人和專制獨裁統治下的人交朋友,是對敵分化瓦解,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好辦法。

(七)利用媒體塑造海珊 暴 君形象以贏得伊拉克民心支持:

從純軍事角度看,波灣戰爭是美、蘇武器的較量。從政治角度看,波灣戰爭是民主政治與獨裁專制的較量。

波灣戰爭爆發之前,在伊拉克有百萬民眾舉行反美示威大遊行,擁護海珊的戰爭決策。在美國有各界人士參加的反戰示威遊行,並提出「不要為石油而流血」的口號。曾約有2,000多人在內華達試驗場舉行示威遊行,反對核武器和增兵海灣。從現場上看,伊拉克是上下一心、團結一致的,較之美國更齊心、更團結。美國民眾對政府持有反對意見,起來示威遊行,反映了人民有言論、集會、遊行示威的權利。美國國會經過激烈辯論後,參、眾兩院分別通過決議,授權布什總統必要時可對伊拉克使用武力。在波灣戰爭爆發後,美國卻沒有反戰遊行,表現了全國的團結一致,其中運用媒體營造美軍正義之師形象對美軍出兵伊拉克的行動給予很正面的支持。

例如:2003320日,美國向伊拉克發動了第一輪空襲。而在此之前,一場無聲的戰爭早已透過Internet“打”到了美伊雙方的後方:美國情報系統不斷地向伊拉克內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主流階層發送Email,這些Email中,列數了伊拉克總統海珊執政二十年來的種種“罪狀”,並極力勸降這些社會主流階層。

另外在19798月,海珊發起一場黨內大清洗,處死復興黨官員達500人。他把革命指揮委員會的21名成員中的4分之1指控為祖國叛徒,其中包括副總理加伊丹和幾名部長。波灣戰爭爆發前,原參謀總長哈茲拉吉和原國防部長阿卜杜勒.賈巴爾.尚沙勒因反對海珊的戰略而被解職。可見海珊是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專制獨裁者。所以表面上伊拉克看來團結一致,但一旦戰爭爆發,形勢變化,一切隱患和弱點就都暴露出來了,故在波灣戰爭中就表現出士氣低落、人民反戰、內亂蔓延。伊拉克的將軍們也承認,當時伊拉克軍隊的士氣可能處在歷史最低點,經常有士兵逃亡,甚至成建制地投降敵人。在巴格達有許多應徵青年拒絕服役。有居民向外國記者說,這不是一場伊拉克戰爭,而是一場海珊戰爭。在伊拉克北部的庫蘇爾等城市,曾出現群眾抗議食品短缺和苛捐雜稅而引起的騷亂。伊拉克當局開槍鎮壓,打死、打傷約50餘人,逮捕數百人。北部的哈吉烏一帶約有500名伊拉克政府軍向庫爾德遊擊隊投降。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也發生群眾示威活動。在巴士拉、阿馬拉等地的反叛份子繳獲軍用直升飛機40架。,揭露伊拉克政府的貪污腐敗,號召伊軍士兵逃跑或投降,不要為貪官污吏和獨裁政權賣命等。美軍利用媒體宣傳海珊利用各種手段不斷排除異己、沒有人敢對海珊提出反對意見、人民敢怒不敢言等行為都製成影片宣導。如伊拉克沒有嚴重的貪污腐敗,美國的宣傳就起不了任何作用。但美國的宣傳似乎合乎事實。譬如海珊就在一次電視講話中講到﹕「我們正在同貪污腐化……同衰退作鬥爭。」伊拉克新聞部長賈西姆對一個穆斯林代表團說﹕「阿剌伯人現在腐化了……在社會、文化、意識形態、政治和經濟等生活的各個方面,沒有一個領域不存在腐敗現象。」正因為不願為腐敗的政權賣命,士兵產生了怕死求生的心理。

伊拉克的腐敗根源是獨裁專制一黨專政的政治制度。人民沒有言論的自由、沒有監督政府的權利。官員們可以違法亂紀、錢權交易、巧取豪奪、殘酷剝削。士兵們不願為貪官污吏特權階層賣命,所以在戰場上易受心理戰的影響而軍心動搖,不戰而潰。而民主國家的人民有言論的自由,有監督政府的權利,即使總統有不端行為,也可批評揭露公諸於眾。當官的不敢違法亂紀。政府也不會腐敗。《孫子兵法》云﹕「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意思是說,我要不被敵人戰勝,得依靠我自己的完善;要戰勝敵人,必須依據敵人本身的失敗因素和缺點。

伊拉克在波灣戰爭之慘敗,由於專制獨裁貪污腐化、戰爭之不得人心,這是內因;美國高科技武器的威力、戰略之正確、戰術之創新是其外因。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要依內因而起作用。可見波灣戰爭的勝敗,不僅是雙方武器質量的競賽,也是兩種政治制度的較量。

 

叁、結論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數千年沿襲下來的“短兵相接”的戰爭局面離我們漸行漸遠。顯然,戰爭已不再只伴隨著隆隆炮火聲拉開序幕,而資訊戰,作為這場軍事革命狂飆的重心,開始登場。而資訊戰的手段中媒體運用是一項重要手段。顯然,戰爭已不再只伴隨著隆隆炮火聲拉開序幕,數千年沿襲下來的“短兵相接”的戰爭局面,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離我們漸行漸遠。資訊戰,作為這場軍事革命狂飆的重心,開始登場。波斯灣戰爭也是一場「媒體戰」。首次世界各地的人可以直接在電視前看到飛彈擊中它們的目標或從航空母艦上發射的實況轉播。盟軍非常願意顯示他們的武器的精確性。

二○○三年的美伊戰爭,美伊雙方在輿論宣傳戰場的較勁,成為軍事作戰以外另一種形態的戰爭,格外受到世人注意。大眾傳播媒體在戰爭中角色的扮演,無論是從媒體自身所持立場的拿捏,或是由交戰雙方爭相拉攏、利用媒體的角度去探究,在在都可發現媒體已由一個單純報導戰爭的「旁觀者」,轉而成為積極介入戰爭的「參與者」的明顯變化;而網路媒體無遠弗屆的強大穿透力及其對傳統宣傳工作的衝擊,以及發言人角色藉由媒體所散發的魅力和影響等等,亦均不斷突顯媒體這塊「戰場」的重要性和複雜性。因此,一個「媒體戰」的新興名詞應運而生,並且迅速受到各方重視,而成為戰爭研究的課題。事實上,自有戰爭以來,媒體就成為一種作戰工具;它對戰爭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也從來就沒有人發生質疑。但重要的是,媒體既然自成一個「戰場」,未來的戰爭將是制信權的爭奪,誰掌握了制信權,誰就擁有更多獲勝的機會。

在這次攻打伊拉克的過程中,美國的新聞自由受到了最大程度的閹割,國內的反戰聲音被媒體最大限度地丑化,美國人在這次戰爭上的知情權甚至不如阿拉伯人!而敢說真話的半島電視台竟然因為播出美軍被俘虜的片段而遭到美國黑客攻擊,新聞自由的口號一直是美國人所捍衛的,而現在看來,其實僅僅是一個被利用的口號而已。

 

飛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美國受到恐怖攻擊事件淺談生物戰劑-炭疽菌

 

作者:袁翌祥教官

提要

 

一、國際恐怖份子正準備對美國攻擊活動展開反擊,其中最可能的就是利用無孔不入的生物戰劑進行攻擊,部份專家表示,奧薩瑪可能使用易於培植、殺傷力強的細菌-炭疽菌,作為下一波恐怖攻擊的生物武器。

二、生物戰劑被稱為是窮人的原子彈,國際間目前認為可能被用作生物戰劑的病原有很多種,其中以炭疽菌、肉毒桿菌、天花及鼠疫等四種為主,炭疽菌是最適合的一種。

三、炭疽熱是細菌而非病毒所引發的疾病,是由一種會形成孢子之炭疽桿菌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如何有效的防制炭疽菌傳染?目前免疫接種措施現已研究發展成功,希望讀者對炭疽菌有所瞭解,進而能有效的進行防制。

 

壹、前言

自從九一一事件後,美國開始反擊國際恐怖份子,並以阿富汗所藏匿的恐怖份子頭目—「賓拉登」為目標,開始一連串獵殺行動,但恐怖份子亦不甘示弱,正準備一連串的恐怖攻擊活動要對美國展開反擊,其中最可能的就是利用無孔不入的生物戰劑進行攻擊。生物戰劑被稱為是窮人的原子彈,國際間目前認為可能被用作生物戰劑的病原有很多種,其中以炭疽菌、肉毒桿菌、天花及鼠疫等四種為主,炭疽菌是最適合的一種,主要原因是它具有高度傳染性,對人畜的致病力強及在環境中的高度穩定性,而且容易大量生產製造、保存及輸送,面對生化戰的威脅愈來愈嚴重,生物戰劑武器的威力愈來愈可怕,如有心者將抗「抗生素基因」植入炭疽菌體內,使它對現有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那麼一旦感染了這種帶有抗「抗生素基因」的炭疽菌就無藥可治了。近期美國出現一連串炭疽病毒感染事件,雖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是恐怖份子的報復攻擊,但美國還是認定這一波波的感染事件與恐怖主義脫離不了關係,最近人人均談「炭疽」色變,就連國內也開始掀起一股對所謂「白色粉末」信件的恐懼風,加強了郵件的檢查與管制。究竟什麼是炭疽病?希望經由下面的介紹能讓各位讀者有所瞭解。

 

貳、緣起

部份專家表示,奧薩瑪可能使用易於培植、殺傷力強的細菌-炭疽菌,作為下一波恐怖攻擊的生物武器,人們如果不幸吸入感染,孢子會在體內孕育二天至八星期,等到出現呼吸困難和冒汗等嚴重症狀後,會在廿四小時至卅六小時內死亡。西元一八五○年法國的卡西米達緬(Casimir Davaine)是第一個看到炭疽桿菌的科學家,羅勃柯爾(Robert Koch)(一八四三-一九一○)是德國的科學家,一八七六年,他培養出炭疽桿菌,歷史學家們相信聖經中提到古代埃及的第五瘟疫是指炭疽熱。炭疽熱是細菌而非病毒所引發的疾病,是由一種會形成孢子之炭疽桿菌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炭疽桿菌為一種桿狀,革蘭氏陽性,需氧性,產芽胞之細菌。

圖一:顯微鏡下的炭疽病菌。(路透社)

 

參、感染途徑與症狀

人患炭疽多由屠宰病畜,接觸污染皮毛、塵土,誤食病畜引起,是典型的畜源性傳染病。傳染的途徑有三種:傷口接觸、吸入飛沫及飲食消化道傳染等。人類感染炭疽病通常是因職業關係,暴露在受感染動物或其產品的情形下而致病。炭疽病依傳染途徑的不同,有不同的類型及病徵:【1】【5】

一、體表感染型(皮膚炭疽):

炭疽病之皮膚型亦稱為惡性濃皰(疔毒或皮膚炭疽)或惡性癰細菌由裸露部位皮膚傷口入侵,由小丘疹發展成無痛、周圍水腫、中央壞死黑痂的典型炭疽症狀,伴有引流淋巴管和淋巴結炎。有時,此種局部感染可發展成為全身性感染,青黴素等抗生素多能治癒,病死率小於5%。

二、經口感染型(腸炭疽):

腸型炭疽病罕有發生於人類,乃由於攝食未經煮熱之已感染動物的肉類所致。輕者類似急性胃腸炎,重者發病急驟,伴急性腹膜炎症、持續嘔吐、血水樣便及嚴重毒血症。

三、吸入感染型(肺、縱隔炭疽):

亦稱為毛工病,乃為因吸入芽胞而致成為肺部之感染,無明顯前驅症狀,起初似感冒,有咳嗽、胸悶、發燒、粘性血痰,常伴胸膜炎和積液。

後兩型又稱內臟炭疽,未經治療之皮膚型炭疽病之人類患者之死亡率達百分之二十五;而肺型者可高達百分之百,罕見之腸型炭疽病通常均可致死。

圖二:因日軍細菌戰染炭疽病毒而長期臥床的老人。

新華社記者譚進攝(傳真照片)

 

肆、製造過程

炭疽病生物戰劑製造過程相當繁複,簡單的說要先從遭受感染的農莊採集炭疽桿菌並在適當的發酵器中培養,培養出的炭疽桿菌再進行乾燥處理,最後研磨成粉末,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發生幾起的炭疽菌傳染案件都有檢查發現到有不明粉末的原因,以下說明製造過程的幾個步驟。
一、從遭受感染的農莊採集炭疽桿菌:美國有部份地區可以採集,在俄羅斯與南非更容易。
二、在適當的發酵器中培養炭疽桿菌:
三、將培養出的炭疽桿菌乾燥兩種方法:離心機與冷凍乾燥。
(一)離心機:以高速旋轉將液體與固體分離。
(二)冷凍乾燥:炭疽桿菌漿在真空中冷凍,使其中水份直接由冰晶變成水蒸氣。
四、將炭疽桿菌乾燥成分末狀:將炭疽桿菌噴散通過真空容器。
五、研磨粉末:精確研磨是製程中最困難部份。粉末必須研磨成15微米,才能夠附著在人類肺部。研磨過程可能會感染製造者或殺死炭疽桿菌。【1】
圖三:生物戰劑製造過程
伍、防制作法
如何有效的防制炭疽菌傳染?目前免疫接種措施現已研究發展成功,治療皮膚型炭疽病可以用某些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金黴素、土黴素,與氯黴素等,作有效治療;亦可用磺胺啶嘧,及免疫血清等作有效治療。對於肺型與腸型感染者,在極早期時以相同之治療亦有用處,尤以免疫血清更為有用,但該病已形成後,則甚少價值。本病之管制法可藉迅速焚燒或深部埋葬已感染之動物遺體及對動物產品實施消毒而達成,消毒的方法是芽胞以鹽水當介質在濕熱下溫度100℃、5~10分鐘,121℃、315分鐘,或乾熱下140℃、180分鐘,就可殺死炭疽桿菌。氯為殺滅芽胞與生長型細菌之最有效藥劑,使用某些常用之消毒劑如碘酊、漂白水、次氯酸鈣、二氯異氰尿酸鈉、過氧乙酸、甲醛(福馬林)、戊二醛,即可實施有效消毒。【3】
瞭解炭疽菌後,其實國人可以不必這麼害怕炭疽菌傳染,因為經由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而傳染的機會微乎其微,防治要點,原則是消滅家畜炭疽病和預防工業炭疽病,以減少人類的感染。加強對進口家畜和皮毛的檢疫和檢驗。有可能觸及的人員,在工作時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改善通風和除塵設備。防止手、臉、頸等皮膚受傷,發生皮膚裂損即用3%~5%碘酒塗搽。對經常接觸疫區者,每年接種減毒活菌苗一次,或採用「保護性抗原」作預防接種,也有相當效果。病人應予隔離,隔離至創口痂皮脫落或症狀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養陰性為止。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及排泄物,分別以煮沸、高壓蒸汽或20%含漂白水澄清液等消毒。密切接觸者,應醫學觀察八天,必要時給於抗生素預防,如青黴素等就能有效預防。【4】【5】

美國疾病管制局於十月十二日針對民眾如何處理炭疽病及其他生物戰劑威脅發出官方建議如下:【4】

一、不要驚慌:

炭疽桿菌可經由皮膚傷口、吞食或吸入含炭疽菌之汽化微細噴霧劑(aerosol),造成人體皮膚、腸胃道及肺部感染。但若在暴露炭疽桿菌孢子初期,立刻以適當之抗生素加以治療,炭疽病是可以治癒的。炭疽病不會經由人傳染給人。

炭疽桿菌要被作為有效的隱密性戰劑,必須先轉化成粒子型態之噴霧劑。這是非常難以做到的,因為它必須運用非常多的專業技術及特殊設備。如果吸入這些微細顆粒,將發生致命性的肺部感染,但若立刻發現、及早治療,可有效控制治療。

二、懷疑未拆封之信件或包裹可能有炭疽桿菌等致命性危險時:

(一)切勿搖晃或倒出可疑信件或包裹之內容物。

(二)把可疑信件或包裹放在塑膠袋或其他密封容器內,以防止其內容物洩漏出來。

(三)如果您找不到任何容器,可直接找任何東西(例如:衣服、紙、廢棄空罐等),蓋住可疑信件或包裹,且不要再掀開。

(四)然後離開房間並關上房門,或者封閉該區域,以免其他人誤闖。

(五)以肥皂及水洗手,以避免粉末擴散到臉上。

(六)發現可以郵件如何處理:

1.如果您在家裡,趕快報告當地警察。

2.如果正在工作,趕快報告當地警察,並告知建築內之警衛或其他找得到的安全監督人員。

3.列出可疑信件或包裹被發現時,所有在現場之人員名單。將名單同時交給當地衛生單位及執法官員,以便日後執行追蹤調查及諮詢。

 

陸、結論
經由上述的介紹,希望讀者對炭疽菌有所瞭解,進而能有效的進行防制。生物戰劑威力的可怕並不遜於核子武器,只要一點點的劑量,便可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的傷害,使用任何的核生化武器都是極不道德的行為,但是戰爭是瘋狂的,沒有人保證人類在瘋狂的狀況下會做出什麼事情,面對中共謀我日急的今天,對岸是否會對我進行核生化攻擊,我們不敢做定論,今天唯有國人瞭解生化武器的特性,才能有效對抗核生化武器。
 
參考資料:
【1】中時電子報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america2/c/c_2.htm
【2】家畜衛生試驗所,http://www.tahri.gov.tw/manager/05/890328.htm,人畜共通傳染病之預防及處置,蘇杰夫
【3】國防部網站http://www.mnd.gov.tw/division/~defense/mil/army/bureau/che/NBC/美軍物戰劑總單.htm
【4】疾病管制局http://www.cdc.gov.tw/911/
【5】多維新聞網http://www1.chinesenewsnet.com/

飛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力艦 驅逐艦 與 巡洋艦 分別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過兩次的國際裁軍會議討論,終在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中明確規範了各級軍艦的噸位及火砲口徑:「巡洋艦,排水量超過1,850噸,主炮口徑超過 5.1 英寸。驅逐艦排水量不超過1,850噸,並且主炮口徑不超過5.1英寸的水面作戰艦船」,但此條約後來也漸漸不被各國所遵守,時至今日各國分級也都有各自的標準。

主力艦(包括戰列艦,戰列巡洋艦):

主炮大於8 英寸,噸位超過10000 噸的戰艦(根據條約此類戰艦噸位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不超過14英寸)。

巡洋艦:

巡洋艦顧名思義其主要任務是「海洋巡邏」,為能遠洋巡邏,因此船的噸位要大才能維持續航力,另方面為進行海上偵察、追擊敵人船艦或採遠程封鎖阻斷敵海上交通,則需較快的航速,在國際上一班認定排水量一般約在8,000噸至30,000噸左右,主炮在 8 英寸到 5.1 英寸之間,巡洋艦具有較高的航速,較大的續航力和較好的耐波性,通常參加航空母艦編隊擔任翼側掩護,必要時可單艦遂行戰鬥活動。現今驅逐艦的噸位甚至已有發展至8000頓以上,故噸位大小以非區分巡洋艦與驅逐艦之依據,而因應未來多方面的海上任務需要,巡洋艦已漸被功能性較多的驅逐艦給漸漸取代。

驅逐艦:

驅逐艦原是設計以驅逐敵魚雷艇為主,可以在艦隊中擔任前哨,為艦隊掃除魚雷或水雷的威脅。直至二次世界大戰海上戰機及潛艦的出現,驅逐艦同時擔負起防空或反潛護航的角色,而轉化成另一種多功能的軍艦,現為海軍艦隻中數量最多及擔任多種任務之艦隻,排水量排水量通常為1600噸至3000噸(現也有發展至8000頓以上,如紀德級艦的滿載排水量已達9,950噸),航速在30至38節,主砲口徑等級5.1英吋(130mm)以下。

飛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代劃分

主要特性

代表機型

第一代

此一時期的噴射戰機主要是爭取速度上的優勢。

特徵是二戰後發展的噴射引擎戰機,採用機頭進氣,因此在沒有機鼻雷達。

以機砲或是紅外線對空飛彈為主武裝,速度僅能達到亞音速。

第一代發展到後期階段,部分1930年代的技術與科技研究成果陸續的被運用,包括後掠翼、彈射椅、雷達測距儀等。同時外型設計也針對高速飛行進行改良,在戰術上也隨之改進。

中國:殲-2(中國仿MiG-15)、殲-5(中國仿MiG-17)等戰機,海軍使用的強-5(由殲-5發展成的攻擊機)

蘇聯:Yak-15MiG-9戰鬥機、MiG-15MiG-17戰鬥機

美國:F-80F-84F-86戰鬥機

英國:彗星戰鬥機、吸血鬼戰鬥機

法國:神秘式戰鬥機。

第二代

延續第一代強調速度,實用升限以及操作高度等方面,尤其是最大飛行速度從次音速,經過超音速,一直到兩馬赫的範圍。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後燃器在這個階段開始成為戰鬥機必要的裝備。

空氣動力領域相關的研究成果也逐漸廣泛採用。除了增加後掠翼的角度以外,三角翼與幾何可變翼是另外兩類新型態的高速飛行機翼設計。機身採用面積律的理論來設計,使得飛機能夠突破穿音速階段的阻力限制而成為超音速飛機。

雷達在第二代戰鬥機上開始普遍使用,空對空飛彈成為機炮的另外一種選擇。

美國:F-104F-100F-105F-111F-117等。

蘇聯:MiG-19MiG-21

中國:-6(中共仿MiG-19)與殲-7(中共仿MiG-21

第三代

大攻角薄機翼設計的高速氣動力設計被揚棄不受到青睞,三角翼和幾何可變機翼與後掠角度小於45度的梯形翼成為設計的主流。

發動機的輸出透過耐高溫特殊材料和冷卻技術而更上一層樓。

雷達與各類航電逐漸成熟與複雜化這個世代的戰機主要特徵,戰機多改用機鼻裝設的都卜勒雷達,能夠使用主動/半主動雷達導引對空飛彈,第三代戰鬥機將空對空飛彈作為標準武裝之一,戰鬥方式也開始以視距外交戰為主機鼻進氣口已經幾乎完全被放棄,以配合大型雷達天線的安裝需求。

受惠於各項系統的進步,尤其是雷達與航電的功能以及效能,使得第三代的戰鬥機開始趨向多任務,多用途的路線。

法國:幻象F1型戰鬥機、超級軍旗攻擊機。

以色列:F-21戰鬥機

美國:F-4F-5自由鬥士戰鬥機

日本:三菱F-1戰鬥機

中國:-7E/G型、-8、殲-12

蘇聯:MiG-25戰鬥機、Su-15Su-17TupolevTu-28

 

第四代及四代半

1970年代陸續服役,最大的特徵是戰機設計上轉而重視運動性能,只在必要時才需要高速,因此第四代戰鬥機放棄對高速,高翼負荷的設計追求,轉而擴展飛機在不同高度與速度下的運動性,運用新材料與技術開發的大推力渦輪扇發動機開始廣泛運用於第四代戰鬥機上,取代過去的渦輪噴射發動機。

新型發動機推力提升的同時降低燃料的消耗,使得體積較小的機型也有機會用有較長的航程。

第四代開始引入線傳飛控與靜不穩定的設計概念搭配,完全顛覆過去的氣動力設計方式和飛行控制機構,過去的機械式控制系統已經很少採用.由於線傳飛控能夠操控先天不穩定的氣動力設計,因此在戰機加上前翼的設計或是無尾翼,或是翼朣合一也不少

數位電腦成熟與超高速晶片的量產,將過去使用與顯示非常複雜的雷達改頭換面,以多樣化的圖形和文字顯示更多的資訊,提高飛行員的狀態意識。

座艙儀表大幅數位化,單色或者是彩色的陰極(CRT)或者是液晶(LCD)顯示螢幕取代以往的指針儀表,過去令人眼花撩亂的儀錶板被大小不同的方型螢幕所取代,抬頭顯示器與頭盔整合系統成為標準配備,飛行儀表電腦化,螢幕除了顯示被取代的儀表的資訊以外,還可以整合不同來源的訊息,利用重合或者是切換的方式提供,例如將彩色數位地圖與導航系統整合之後,可以在螢幕上顯示出目前飛機在地圖上的位置和附近的地形。

在座艙設計上也比較重視視野,採用泡型艙罩或者是類似的設計,讓飛行員能夠更有效的掌握週遭的狀況。

這世代的飛機由於推重比大,酬載量高,運動性能強,有很多戰機都能負擔全天候多功能的任務

俄羅斯:MiG29MiG35MiG31Su-27Su-30Su-33Su-34Su-35

美國:F-15F-16F-18

法國:幻象2000、陣風

日本:F-2

中國:殲-10-11、殲-15、殲-16、殲轟-7

中華民國:台灣:F-CK-1A/B經國(IDF經國號)

歐盟:颱風

瑞典:JAS39

 

 

 

 

 

 

 

 

 

 

 

 

 

 

 

 

 

 

 

 

 

 

 

 

 

四代半戰機:這一代戰機主要是指延續第四代的發展成果,作為第五代戰機全面服役前的過渡機種。雖說是過渡機種,但是性能與價格往往比第五代戰機來得有優勢。這一代戰機大約是以俄羅斯的側衛家族(蘇愷27升級版,蘇30,蘇33,蘇35,蘇37等)最為有名,相對於西方,則是延續第四代的機體進行性能改良的方案居多。

四代半:

美國:F16C/DF-15E型、F-18E/F

日本:F-2

俄羅斯:MiG-35

歐洲:颱風戰鬥機

法國:陣風戰鬥機

中國:殲-10B、殲-11B、殲-15、殲-16

台灣:F-CK-1C/DIDF雄鷹)

韓國:A-50

第五代

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一代戰鬥機,第五代戰鬥機在科技上與前一代最大的差異就是低可偵測性技術的全方位運用(暱蹤構型設計),在操控面上全採用線傳飛控,座艙儀表設計的更加簡潔與數位化。

美國:F-22猛禽戰鬥機、F-35

日本:ATD-X(心神)

南韓、印尼:KFX

印度:MCA

俄羅斯:蘇凱-57戰鬥機

俄羅斯、印度:T-50戰鬥機

中國:殲-20戰鬥機、殲-31戰鬥機

註:目前第五代戰機僅美國F22F35配屬服役中,而中國的殲20及殲31戰機亦開始配屬中國空軍,漸漸形成未來中共空軍主要戰力。

備註:

所謂的戰績世代通常分為兩種,美系與俄系。美國代數目前到達五代,俄系帶數為四代。(EX:F-22A在美系標準國家是五代,俄系是四代)台灣的目前主力戰機:F-16A/B 戰隼F-CK-1經國號M2000幻象2000,全部都是"美標四代機"俄標三代機。而F-CK-1A/B行進行翔展計劃後標準應為四代半機,F-16A/B型升級後標準應為四代加加機。

戰機世代的區分法並無一定的標準,主要的區分方式是以飛機的某些特定性能為區分標準,須注意的是,這種區分方式與飛機的出廠年份無關,未必是比較新的飛機就比較好。

飛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